27载初心不改 同心守望乡村孩子成长
——记武山县四门学区南坪教学点“夫妻教师” 王春花 马应喜

在武山县偏远的南部山区四门镇有一个叫南坪村的村庄,这里有一处教学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夫妻学校”。1所学校,2名教师,36个学生。27载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晨曦到暮霭,王春花和丈夫马应喜这对夫妻,用他们俩的话说“没想过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些渴望远方的眼神”,把爱和心血全部挥洒在这里,支撑起了乡村娃的求学梦。
1991年3月5日,对于22岁的王春花来说,是个激动而又难忘的日子,因为她成了一名教师,虽然只是一名县请代课教师。王春花说:“南坪附近的几个村子,大部分的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孩子全部留给了老弱病残的爷爷和奶奶,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一些还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当一名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乐,喜欢看他们快乐的成长”,王老师这样说,我想这才是王老师不在意自己是代课教师,也不在意自己仅仅每月40元的工资待遇的真正原因。

2009年,教育资源整合,撤点并校,南坪小学成为只有学前班、一二年级的教学点,原先的教师也纷纷离开学校。一直以来在自己家附近任教的王春花老师,服从安排来到南坪教学点任教,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从那时起,自己和这片山村就有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从此再也舍不下这里的孩子。王老师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喜欢,逐渐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
2014年,随着老教师的退休,学校只有王老师一名教师,“没有人顶岗,连生病都不敢,头疼脑热了,拿点药吃吃继续上课。”王老师回忆着说,一个人代学前班、一二年级三个班的全部课程,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丈夫马应喜在其他学校工作,由于身体状况不好,无人照顾,也影响了工作。“曾想过要申请离开,但睁眼闭眼都是孩子们的目光,实在放不下”。考虑到王老师及学校的实际困难,学区考虑将马应喜老师调配到南坪教学点。
随着丈夫的到来,王春花老师的工作重担得到分担,而马应喜老师的身体状况也得到改善,两人工作起来也更加有劲了。三个年级三个班,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活动等,夫妻俩开齐了所有课程。俩人干脆将家搬到学校,自己的孩子也带到学校,以校为家。而真正的家则更像是一个旅馆,只是偶尔去打扫打扫卫生。
教学点的工作事无巨细。每天早上按时到校门口接家长们送来的孩子,辅导学生早读,给学生们煮鸡蛋发放营养早餐,上课,和孩子们一起做操、唱歌、跳舞、玩游戏,放学又到校门口将学生交由家长接走,晚上又备课、批改作业,夫妻俩经常忙到深夜,经常连热饭都不能按时吃上。但俩人却乐此不彼,无怨无悔,甘愿奉献自己的爱和梦想,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看孩子们快乐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6年村级幼儿园建设及教学点维修改造,使得学校教学环境大为改善:以前的破旧危房不见了,代之的是新建的幼儿活动室;泥泞的土院、土操场铺上了青砖和人工草坪,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校墙、花园等,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同时在王春花、马应喜两名老师的辛勤呵护下,学校教学成绩和教学氛围逐渐提高,在全镇教学点中名列前茅,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邻村的家长也慕名带孩子前来,教学点学生数量稳中有增。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对平凡夫妻用自己的爱与梦想撑起这个山村教学点的一片天、成就着小山村与孩子们的希望,也描绘着教师这一平凡职业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