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武山县种植的5万亩高原夏菜豆角喜获丰收,总收入达到2.5亿元,农民由此鼓起了钱袋子,心里有了新希望。由于产业引导,武山由深度贫困向深度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8月的一天,记者来到海拔2300米的深度贫困村——武山县四门镇松树村和水洞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丰收的蔬菜地。收购豆角的客商手里拿着钱,等待村民们前来交售豆角。

“今年豆角交售价格平均每斤3元。”村民们说。武山县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武山县山多,所以豆角种植从川水地到山顶依次成熟并采摘,豆角种植呈阶梯性丰收,正好对市场形成了按月供给调整余缺,价格行情特别好。

今年,武山县种植豆角5万亩,其中全县15个乡镇4个贫困片带168个村完成正茬种植3万亩,贫困村中6200户贫困户种植正茬豆角7820亩。同时,在洛门、四门、城关、温泉等11个乡镇开展了复种豆角工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4350户贫困户种植5050亩,全面完成了全年5万亩豆角种植任务。全县建成了城关南峪沟,温泉东梁、草川,洛门西坪、邓湾,四门北山梁、水洞沟、松树,高楼吴李坪、柴坪,桦林寨子,马力袁河,榆盘马河、徐黄,沿安南川、李庄,杨河牛山、军民,咀头新泉等一批集中连片示范点。从当前产量和销售情况测算,预计全年豆角产量将达到10万吨,产值达2.5亿元,贫困户户均增收在4500元以上。在四门镇水洞村,村民杨兴达告诉记者,他家去年已退出精准扶贫,因为他种植的豆角卖出了好价钱,加上两个儿子打工,现在全家五口,人均收入已达到4000元以上。

武山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豆角产业是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一项持续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群众认可度高。近两年,县财政每年列入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在全县西部浅山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浅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等4个贫困片带大力扶持推广豆角种植。为了加大豆角种植的宣传力度,各乡镇组织专门力量与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农户院落、田间地头,广泛宣传豆角增产增收的优势及县委、县政府培育富民产业的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动员群众在适宜区域种植豆角和中药材。县农业局制作了《小豆角,大产业,托起脱贫致富小康梦》等专题片,在县电视台和各乡镇播放。为了方便群众掌握种植技术,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武山县山旱地全膜双垄沟播豆角栽培技术培训手册》,已印刷3万余册,发放到种植农户手中。县农业局还采取各站所包抓乡镇的办法,抽调70多名技术干部与乡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一起,对种植农户开展以豆角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

武山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财政奖补资金实施方案》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考核责任机制,全力从组织动员、政策宣传、物资保障、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控、督查推动等六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在任务落实的关键时期,县上分管领导带队,从县政府督查室、扶贫、财政、农业等单位抽调专人,定期不定期深入到各乡镇、村组、田间地头,查种植地块是否全面落实,查干部入户宣传是否到户,查技术指导服务是否开展,查乡镇主要领导督查推动是否到位。通过“四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包抓技术指导不到位、工作不认真、作风不扎实的乡镇和单位、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在依靠蔬菜种植而基本脱贫的洛门镇郭台村,村支部书记康季敏说,武山县的扶贫工作特别实,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们村的贫困面已全面缩小,全村已着手向小康迈进。精准扶贫中受益的村民郭吉喜说,他家去年已走出贫困,他现在生活有目标,发展有产业,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记者获悉,武山县四个贫困片带的适宜区域将努力扩大正茬豆角种植规模,力争在5年内达到10万亩以上,力争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记者 丁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