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天水在线走进一个人的地震监测室(组图)
(2017/9/7 10:02:37)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在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的天水矿产勘察院内,有两间特殊的房子和一个特别的老人。

  就是这两间房和一个人,组成了我市三个地震监测点之一的赵崖地震监测室。

  监测室成立几十年来,单位名称变了又变,人员来了又走,大大小小的地震经历了几次,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坚守在这儿的那个人——王建荣。

  王建荣今年71岁,已经在赵崖地震监测室工作了38年,而今年,是他进行义务监测的第23个年头。

一个人的地震监测室

——71岁老人王建荣23年地震义务监测之路

  地震监测工作决不能停

  见到王建荣老人是在八月末一个秋雨绵绵的早晨。刚进入矿产勘察院,我们就透过车窗看到了那个早已等候在雨中的瘦弱身影。

  “单位改制后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下海’赚钱,或在家安度晚年,却要干这么一件枯燥乏味、默默无闻、又无任何利益回报的事情呢?”这是每个初识王建荣的人都忍不住要追问的问题。

  王建荣说话的声音不大,回答却干脆质朴:“我不好琴棋书画,不爱赏花遛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想发挥所长,为人民群众干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

  赵崖地震监测室成立于1975年,前身是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二队(现天水矿产勘察院)地震办公室,主要使用磁偏角观测。1979年,时年33岁的王建荣调入监测室工作,当时工作人员一度达到8人,后来随着企业整合重组,到1992年只剩下2人,1993年地震办被完全撤销,王建荣也于1994年正式退休。当时,48岁的王建荣不忍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近20年的地震监测工作就此中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地震监测工作决不能停!

  于是,王建荣在原单位租用了两间办公室,一间作为摆放磁偏角等仪器的观测室,另一间作为分析研究的工作室。就这样,一个人、两间房,赵崖地震监测室又重新肩负起了它的使命。

  从那时起,无论风霜雨雪,王建荣都坚持在每天的8时、14时、20时三个时间段进行观测,必要时还得加密观测。同时,他还自费收集天水及邻近地区30多个台站的地下流体资料,结合磁偏角数据,在坐标纸上点绘,然后进行综合研究,形成震情分析报告。这些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王建荣一干就是23年。

  “只要我在,就一定为大家站好岗、放好哨”

  认识王建荣的人都知道,在他内心只有兢兢业业做好地震监测工作这一件事,因为这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 

  “每次地震一来,别人都往外跑,只有他急着往监测室赶,一进去就待在里面不出来,没日没夜,为的是把数据分析汇总,监测有没有余震。”王建荣曾经的同事刘敬业提起他干过的这些“傻”事儿,一个劲摇头。

  王建荣长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全凭一枚小小的起搏器帮助心脏跳动,巨大的工作量常常让他不堪重负,体力不支晕倒在工作中。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前的几个月,王建荣被告知心脏起搏器电池再次耗竭,需要尽快跟换,但由于震情紧张,需要加密监测,他一边坚守在岗位上,一边抓紧时间教矿产勘察院的绘图员马海霞学习地震监测,以防他不在时能有人顶替他继续工作。一直坚持到4月14日地震发生后,王建荣才赶往兰州做手术,刚一入院,就接到了病重通知单。手术后的王建荣躺在重症监护室里,依然不停地用手机收集各台站的观测数据,他当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我在,就一定要为大家站好岗、放好哨。”

  “我嫁给了他,而他却嫁给了地震监测工作”

  在日复一日的观测、收集、记录、分析中,王建荣度过了他艰辛又漫长的地震监测岁月,就如同磁偏角仪器上转动的那根磁针,38年来从未间断,而牵着这根“针”的,是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马凤珍。

  “我是心疼他。”提起王建荣这些年孤独甚至有些孤注一掷的坚守,马凤珍眼里噙满了泪花,“看他面对各种压力却还是近乎疯狂地热爱着地震监测工作,我能做的,就只有理解跟支持了。”

  选择了义务监测就等于告别了任何的金钱名利。王建荣退休以后,除了微薄的退休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除去吃饭看病、孩子上学等必要的生活开销,家中收入几乎全部用来支持他进行义务监测,在最困难的时候,还一度靠捡废品维持着监测室的各项支出。

  除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王建荣还常常会承受一些“非议”。由于观测期间仪器不能受到干扰,因此观测室100米范围内的区域不允许停放车辆。每到这时,往日里彬彬有礼、和颜悦色的王建荣,就会变得固执难缠、不近人情起来。那些被他“驱逐过”“麻烦过”的人经常会讽刺他:你这么执着,到底收了多少好处?是想评劳模还是选先进?而王建荣只是笑笑,然后说上一句:“地震监测事关生死安危,我当然要一丝不苟,决不能让步。”

  在马凤珍写的一篇文章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这辈子我嫁给他,而他却嫁给了地震监测工作。一句话,道出了王建荣这一生对于地震监测工作的执着与付出。

  辛苦一人 安乐万家

  在工作室的角落里挂着一幅“辛苦一人,安乐万家”的自勉词。

  有人说:敬业比专业更重要。王建荣在面对每一次监测、每一张图表和每一份报告时,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随行的地震局工作人员不禁赞叹:见过很多同事绘的图,但像王老师做得这么精确美观的,实在少见,值得我们每个后辈去学习。

  除了基础的监测工作,王建荣从未停下探索学习的脚步。面对计算机,这位老人谦逊地像个小学生。一有机会,就逮着楼里的年轻人问长问短,从认识键盘开始,一点一点钻研,没日没夜练习,到现在终于能用电脑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表格制作。此外,他还经常将自己的监测经验和分析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各类刊物,与同行们探讨交流。

  仔细观察王建荣简陋的工作室,更像是一间地震资料室,保存着几十年来天水及邻近地区完整的地震前兆资料。麦积区地震局副局长曹平安告诉记者,王建荣一个人在这二十多年里干的工作,不止地震预报那么简单,他还为省、市、区地震局和地震台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和分析报告,可以说贡献非常大。这些资料被他严格地按照地点和观测类型逐一分类、整齐摆放,与墙上那张自勉词一起,默默诉说着这位老人简单却不平凡的故事。

  临别时,雨还未停,与来时一样,王建荣老人依旧冒雨站在院子里,挥手为我们送别。他的身影还是瘦弱、孤独,但不再只是瘦弱、孤独。因为这个老人,用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站好岗、放好哨”,默默无悔地守护着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他的坚守,配得上伟大二字。(文:天水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丽娜 实习生严佳柠 图:天水在线)

(71岁老人王建荣)

(发表的文章)

(资料)

(王建荣手工绘制的每日地震观测数据图)

摄影相关图片
烟火人间(二) 麦积山温泉迎来高铁旅游团(图) 因为宝兰高铁,她成了网红(图) 天水在线乘坐首趟“天水号”侧记 烟火人间(一) 王锐等慰问乘坐首趟“天水号”乘 百对新人搭乘“幸福动车”相约在 宝兰高铁“天水号”动车首发仪式 天水人的早饭,除了呱呱,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