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至爱亲情
——武山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春梅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照顾亲人,更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然而赡养公公婆婆和照顾残疾丈夫、叔伯四人长达30余年,这样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好?王春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王春梅,四门镇硬湾村人,1983年,经媒人介绍嫁到了城关镇康瓦坪村,媒人说媒时轻描淡写,没有真正介绍男方具体情况。当来到婆家时,王春梅傻眼了:婆家当时有4口人,公公、婆婆已经年近五十,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总体说来并不是大问题,可是正值青年的叔伯却是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人,这样一来,一家人仅靠丈夫一个人赚钱养家,家中的所有担子都落在了自己肩上。怎么办?善良淳朴的王春梅没有埋怨媒人,也没有数落丈夫,而是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风雨同舟,她是丈夫的好妻子
1986年10月,是王春梅永远忘不了的日子,丈夫突发疾病患上了帕金森症,这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锥体外系疾病,自发病后间歇震颤、动作迟缓、走路摇摆不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这对王春梅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地打击,全家唯一的支柱轰然倒塌,原本困难的家庭摇摇欲坠,从此生活重担将全部压在她单薄的身上。她也曾怀疑自己能否承受,然而心里的忐忑在丈夫面前丝毫不敢表露,勤奋与坚强成为了她的代名词,之后的日子她为照料丈夫,每天天不亮时就起床,烧水给丈夫洗脸、擦身,帮助他解大、小便,给房间通风换气;接着做饭,又一口一口给丈夫喂吃。在平时除了这样日复一日的照顾丈夫身体,她还要随时注意丈夫的思想动向。有一次她出门去找大夫要给丈夫扎针看能否缓解病情,结果中途耽搁了一些时间,等她回来时丈夫因急于解手重重的摔在地上,她赶紧去搀扶丈夫然而那一刻她悲苦交加,她想到昔日强健的丈夫如今却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了,泪水再也忍不住如泉水般的涌了下来一时不能自已。或许是因为情绪的感染,丈夫转瞬间大发脾气抱头痛哭,这一举动着实把王春梅吓坏了,她急忙擦干泪水去平复丈夫激动的心情,许久才让他安定了下来。过后她十分自责,决心再也不单独留下丈夫,用更加细心地照顾打消丈夫的一切顾虑。30年来王春梅四处求医, 为给丈夫治病,王春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好多外债,可在她看来没有比挽救丈夫更重要的事,她只是每天坚持给丈夫按时喂药,寻求省城老中医为丈夫开方子,30年严格遵照医嘱,不让丈夫操心、不让他熬夜、不让他淋雨、不让他吃生硬的食物。她对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丈夫不在抱怨而是积极地配合治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丈夫的病情渐渐好转,如今已能下地走路了,就在丈夫不用搀扶行走的那一刻她热泪盈眶。
30年如一日的真情呵护,30年的不离不弃,这份情足以让我们感动,这份爱值得我们传承。
二、患难与共,她是公婆的好儿媳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2002年秋季,正值小麦收割时节,年老的公公看到黄灿灿的麦子已经全部成熟,心急如焚,未等天亮就独自一人下地割麦,连续多天起早贪黑,又是这样一个清晨,老人突然感到上腹疼痛难忍,随即到当地门诊输液病情却未见好转,王春梅果断决定送县人民医院治疗,然而当时家里没有一分钱如何去,她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走出了家门,她挨家挨户这家10元、那家20,东拼西凑终于凑了1000多元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当时天已摸黑,而公公也因剧痛而休克,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及时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主治大夫对他们说幸亏送的及时,不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拖延会危急生命,这时已过凌晨,她悬空的心终于放下。期间,她除了照顾家里还要及时赶到县城医院为公公送饭。通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公公终于痊愈,没有留下多少后遗症。出院回家后,公公逢人就说:“亏得我有个好儿媳,要不然非留下个偏瘫不可,叫我后半辈子咋过呀!”
婆婆也是个非常勤快的农民,年轻时吃苦耐劳、生活节俭,落下了一身疾病。婆婆的腿关节患有非常严重的膝风湿关节炎,又加上有高血压,行动不便,一直由于生活困难,患上病怕花钱,不肯去医院检查治疗。为了能够动员婆婆治病,她费了好多心思,有时像哄孩子一样做思想工作,耐心的给老人讲道理安抚老人,最终在她的坚持和新农合政策支持下,婆婆的老病得到了医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不退缩,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完成照顾家人的责任。30年,王春梅一直和公公婆婆同吃同住,她孝敬公婆从不与他们发生口角,她贤惠、能干,将家里打点的井然有序,她不仅懂得家和万事兴,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今的孝道。
三、一视同仁,她是叔伯的好嫂子
上有老下有小对王春梅而言生活已是捉襟见肘,但面对智力一级残疾的叔伯,王春梅打定主意不放弃、不歧视,一视同仁尽心照顾,再苦再累也不让他成为村里的流浪儿,面对生活的困境和难以抑制的悲情她选择坚强担当。然而怎么办?怎么办?多少个怎么办总是在王春梅的脑海里打转。但最终她留在了家人身边,她总是擦干泪水把最好的笑容带给亲人,30年,一万多个平凡而单调的日子她从不让叔伯穿脏衣服,有时叔伯一天要弄脏好几件衣服,她不厌其烦督促其更换,或许是日积月累地照顾让她逐渐掌握了智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有时间,就让家人一起陪叔伯聊天、解闷,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叔伯也逐渐由生气时见家人大打出手的严重情况转变为能够给牛添草、为家人提水这样的良好状态。
社会不会让这样的家庭独自承受苦难,2013年全省精准扶贫村委会把王春梅家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双联单位省国土厅为其送去毛毯,县委书记在联系点康瓦坪慰问时为王春梅家送去了被褥、炉子,给这个贫困家庭带去了冬日的温暖。如今王春梅家每月可拿到1710元的基本生活费,医药费可报销75%。王春梅对各方关爱充满了感激。她说“多亏这些保障,现在要比过去好多了,我会继续照顾好家人,全家安康,我才会安心”。
四、言传身教,她是孩子的好母亲
在王春梅的心目中,赡养和爱敬家中亲人是她的精神支柱,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睦睦是她最大的追求。她不仅对婆婆、公公非常孝敬,对丈夫、叔伯也照顾得十分细心。她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她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她身体力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她育子有方儿女健康成长,现女儿已经成家,她也成为幸福的外婆,儿子职校毕业后也能够自力更生。儿女都非常孝顺,历经了许多辛苦磨难王春梅肩上的担子终于轻了许多。认识王春梅的人一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而她总是诚恳地说:“能够与全家人一起好好地生活,就是最大的福气,吃点苦受点累都不算什么。”话虽朴实,却让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感情。30年当中的日日夜夜,王春梅以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用孝心为媳妇的角色增添了力量,用爱心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用诚心为嫂子的角色增添了贤良,用童心为母亲的角色增添了道德,用初心为女人的角色增添了内涵。她的言行已经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撑起了妇女半边天,她用自己的辛劳和爱心换来了老人的欣慰、丈夫的自信和孩子的尊重,她任劳任怨为生活打拼。
王春梅,她虽然是一名山区的家庭妇女,但她深知平平淡淡才是真,家庭和睦就是自已最大的幸福。30多年来,坚持挑起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每到逢年过节,她还想尽办法改善生活,让全家人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快乐,千方百计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她用乐观与开朗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关爱着家庭的每一名成员,关注他们的点点滴滴,把为人妻、为人媳、为人嫂、为人母的美德在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见证,她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着整个家庭,她是丈夫的好伴侣,是公公、婆婆的好媳妇,是叔伯的好嫂子,是孩子们值得骄傲的好母亲,更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好榜样,所有人应该为这样的平凡致敬、应该为这样的朴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