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武山县始终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建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流动党员不断增多的实际,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一是认真调查摸底,强化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结合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组织主动找、派人上门找、信函告知找、部门帮助找、依靠群众找等“五找”方式,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规范填写《党员名册》、《外出流动党员名册》,详细记载党员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和外出流动党员流出日期、外出类型、外出流向、与党支部联系情况、是否有流出支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对排摸出的415名流动党员做到了人头清、基本情况清、流动去向清、从业状况情、联系方式清“五清”,为加强流动党员联系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规范组织关系。针对一些“口袋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后未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将党员身份隐藏起来,将组织关系介绍信装进口袋,自行留存,也不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近年来转出组织关系党员逐一进行核实,对6名转出未寄回执的党员与流出地党组织进行联系确认,查找“口袋党员”7人;另一方面,对14名长期外出打工、户口迁移外地的在册党员,及时与他们联系沟通,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督促其尽快转移组织关系,参加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同时,积极与人社、公安等部门协调联系,通过社保、人口查询等信息系统,查找确认停产企业党员48名。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抓好教育服务。创新组织设置,积极组建流动支部。按照“行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武山县在兰州、定西建立流动党支部3个,龙台籍流动党员2007年在兰州建立了流动党支部,支部有流动党员35名,并分3个党小组,在龙台镇党委的领导指导下,该支部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党员组织生活;桦林镇鲍湾村流动党员在定西成立了流动党支部,现有党员7名。创新学习方式,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四门、桦林、龙台等乡镇充分运用微信等新型媒体,村党支部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微信群,对流出党员实行网络化管理,定期将支部活动安排、学习内容发送微信群,督促党员及时查看学习,并要求每月反馈学习、外出情况。同时,县委组织部把流动党员纳入年底走访慰问对象,各乡镇采取邮寄问候信、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通报家乡发展情况。这些举措让外出流动党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四是积极搭建平台,做大做强品牌。在外流动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优势,支持流动党员在第二故乡广阔的舞台上,开创一席之地,争创一流业绩。龙台在兰流动党支部以发展物流货运为立足点,不断壮大物流市场竞争实体,先后鼓励支持流动党员成立物流货运公司10多个,打造货运物流品牌,形成了以兰州为基地,辐射青海、新疆、宁夏、陕西、四川等省市的物流网络,逐步开拓直达山东、福建、武汉、长沙、深圳等物流线路,为当地1500多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劳务产业成了当地群众的铁杆庄稼。桦林镇鲍湾村流动党支部书记鲍小军,注册资金9600万元,创办甘肃翔飞建设集团公司,在他的带动下,支部党员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强化传帮带,鲍湾村及周边党员实现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工种呈多元化、标准化格局,进一步提高了务工收入,让每名党员都真切感受到了支部的温暖和关怀。
五是争当致富先锋,带领群众脱贫。鼓励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县直相关部门积极开通绿色通道,为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提供政策优惠和创业服务,全县有340多名流动党员回乡后搞起了种植、养殖、建筑、运输、加工等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桦林镇朱湾村流动党员赵永平,注册资金1000万元,创办了兰州天益房屋建筑有限公司,他致富不忘相亲,今年年初决定回乡创业,投资260多万元,以合作入股的形式,带动家乡群众开展规模养殖,存栏达300头以上;龙台镇大庄村流动党员张小军回乡成立大庄农牧有限公司,并建成核桃园、梨园800多亩,带领20多名群众共同致富。鼓励流动党员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全县已有110多名流动党员当选村“两委”成员,他们见识多、信息广、能力强,已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鼓励流动党员回报家乡。咀头乡咀头村流动党员张福昌,创办了甘肃标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和武山盛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年输转就业当地群众300多人,创收1000多万元,先后出资136万元支持村上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甘肃新捷达货运有限公司经理、龙台镇阳屲村流动党员王菩忠,号召本村在外流动党员出资32万元,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和安全饮水工程,村上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流动党员“在当地争先锋,为家乡作贡献”的热情。(李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