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汗水点滴情
——杨河乡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真情感人

“同志,大热的天,您到我家来歇歇,吃块西瓜降降暑。”听似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表现出杨河乡群众对驻村帮扶干部深切的问候,也展示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今年6月份以来,省、市、县、乡41名驻村帮扶干部入驻杨河乡9个贫困村,用信念和汗水演绎出一幕幕动人故事,把温暖送到了每一个贫困群众的心坎里。
只有对群众付出真心,群众才会对你付出真情
陈海是省广播电视总台派驻杨河乡现头村的帮扶工作队队长。白天,他总是穿着运动鞋,拿着一支笔,揣着一本交心谈心记录,串门子,拉家常;晚上,他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市县各类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为的是更详细的给群众宣传精准脱贫政策,把帮扶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他关注基层,关注民生,对药材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以及老党员、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等进行重点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常常向群众嘘寒问暖,并注重交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总结出多种沟通形式,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一组村民牟淑珍患有严重的肢体残疾,没有劳动力,生活极为贫困,陈海走进他的家中,看见破旧木屋和简陋的屋内设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为牟淑珍办理了残疾证,使其享受国家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并送上慰问金300元,牟淑珍非常感动地说:“我家条件简陋,领导不嫌弃能来我家,已经感觉很幸福了,我每个月领低保,现在还给我送上了生活费,真是太感谢驻村帮扶工作队了!”“驻村帮扶,如果只坐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而不主动深入村寨,了解群众需最迫切的需要,那工作只能做到皮毛而见不到实效,只能住在村里而住不进群众心里。” 陈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一番努力,曾在群众心中只是一块牌子的“干群连心室”,如今变成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心脏,无论走到哪,提起驻村干部,群众都赞不绝口。
我把群众当家人 群众把我当亲人
在夏庄村,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每天都为群众的琐事而行走在田间地头,他就是省广播电视总台派驻夏庄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董志强。他从不抱怨苦和叫累,而是笑呵呵的说道:“鞋底的泥土有多厚,与群众的感情就有多厚。”他不畏惧农村最基层工作的繁杂,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台账、交心谈心和民情日记,并创新工作方法,制作进村入户调查卡,详细记录村民家中情况,他用行动表明“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非是一句口号。在一次走访中,他来到夏庄一组村民陈军的家中。陈军是一个50岁的中年人,妻子是精神病患者,母亲双目失明,他本是一个能挑负家庭重担的顶梁柱,却因换有胸膜炎而丧失劳动力。农村基层的群众生活本来不算宽裕,陈军妻子的病对这个特殊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董志强听闻这个家庭不幸的事后,彻夜难眠,希望找个法子帮助陈军走出困境。于是,他积极向单位反映情况,把争取到的500元帮扶金费交给陈军。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做得很好,但他却眉头深锁展不开笑容,随后又拿出自己的200生活费交给陈军,哽咽的说道:“钱不多,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不要放弃生活,打理好家庭,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陈军感动得满眼泪花:“好同志啊,多亏有你们,我才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安慰和温暖,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惠!”同时,董志强还利用在省城当记者人际关系广泛的优势,组织夏庄村贫困户家中的20多名劳力,到兰州的一些民营企业务工,即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开阔了贫困户的眼界,学到了一技之长。
驻村工作是彰显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芦河村是杨河乡比较偏远的一个山村,这里的驻村干部是一位名叫王永珍的乡镇干部,他并未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感到苦恼,王永珍说:“驻村是人生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展示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扎实开展帮扶工作,让困难的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关怀。”他深刻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制胜法宝,并始终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至理名言,经常入村串户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三组李一保家因火灾导致房屋受损,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详情,做好安抚工作,并在本单位组织募捐活动,第一时间将募集到的近2000元爱心款送到李一保家中。村委会主任李海元说:“王永珍的驻村干部工作很认真,领导们也很关心村里面的建设,每逢节假日还积极走访困难党员、群众,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物资,村民深受感动”。
这3位驻村干部的故事,只是杨河乡驻村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杨河乡41位驻村帮扶干部用诚心和爱心,传递正能量,促进干群心连心,让杨河乡处处是美景,处处显真情,增强全乡与全县同步脱贫,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