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滩歌镇王磨新村
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县发改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全力争取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累计投入1.6亿元,共计搬迁14个乡镇56个自然村2351户1.2万人,新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宜居新村31个。今年,县发改局继续围绕“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换穷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完成8乡镇406户2074人的搬迁任务,为抓好这项工作,推出“五项”精准易地扶贫搬迁举措,有力的助推了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一是紧盯贫困对象,在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上谋长效。今年2月份,县发改局对全县156个贫困村进行了全面摸底,对2016到2020年符合搬迁条件的村庄,在反复征求群众意愿,区分轻重缓急的基础上,启动编制了《武山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详细制定年度搬迁计划,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确保贫困搬迁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做到了搬迁有规划、实施有计划,为全面解决和改善贫困村居住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丹镇车岸新村
二是采取插花安置,在拓宽易地扶贫搬迁渠道上求创新。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针对部分搬迁自然村(组)人口少,基础设施滞后,扶贫成本过高,整村一次性搬迁难度大的问题,县发改局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户施策,插花安置”的原则,积极拓宽安置渠道,借鉴和学习易地扶贫搬迁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在坚持整村(自然村组)搬迁的前提下,因户施策将贫困群众分批分次进行插花安置,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村进行安置。特别是借助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城镇商品房、工业园区、农贸市场、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采取整村规划、分批安置的方式,引导群众逐步向县城和镇区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今年4月份,印制易地扶贫搬迁插花安置政策明白纸3万份,通过广播宣传,入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和发放政策明白纸等形式,积极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插花安置相关政策,让群众了解政策、吃透政策,实现放心搬迁。

马力镇南阳新村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动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共建”的原则,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从搬迁村庄的确定、安置点规划选址、房屋户型选择、价格预算、资金筹措和施工企业的确定,每个环节都以群众参与决策为主。特别是在各搬迁村组成立了搬迁村民理事会,把易地搬迁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身易地搬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楼乡玉林新村
四是立足产业特色,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致富上促增收。县发改局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尽力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优惠政策的争取和落实,在设施蔬菜种植、摊位出租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最大支持,培育和发展安置区主导产业。同时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格局,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特点,制定精准的具体增收计划,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农副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真正实现“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的脱贫致富目标。

滩歌镇王磨新村
五是强化统筹协调,在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整合上出实招。为进一步减轻群众搬迁负担,实现贫困群众顺利搬迁,县发改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危旧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安全饮水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县金融办、县信用联社为搬迁农户落实3-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筹集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

沿安乡仁峪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