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奔小康】
武山县三项举措打攻坚战修富民路
全面加快交通扶贫进程

近年来,武山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达通畅和农村“双通”(通自然村,通田间道路)三大工程,交通道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目前,全县建成农村公路225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2618公里,15个乡镇的350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2%。

一、立足“三个结合”,加快建设小康生活路。始终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结合扶贫攻坚行动,全力打造便民连心桥。抢抓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省级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修建“联网路”,形成了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五纵五横”公路交通网络。紧盯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目标,在偏远乡镇和山区村庄修建通村公路63条272公里。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村庄巷道硬化工程,全县68%的村实现了村内巷道硬化,有效改善了乡村面貌。二是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倾力打造致富交通网。坚持以产拓路、以路兴产,优先建设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道路。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配套兴修产业路206条117公里,促进了蔬菜、林果等富民产业扩面增效。围绕旅游资源开发,建成景区道路6条83公里,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的蓬勃发展。坚持路运一体、同步发展,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56条,建成物流配送中心6个、加盟网点2570个,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年翻了一番。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风情线。按照“交通修路、林业栽树、乡镇保洁、全民参与”的模式,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美化工程,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着力打造以国、省、县道为重点的公路绿色长廊,栽植行道树90多万株,绿化美化道路1800多公里,精心打造了“一条大路、两道风景、三季长绿”的乡村道路新风貌。

二、突出“三个创新”,全力建设优质放心路。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开展交通大会战。采取群众投工、财政奖补、企业垫资、项目整合、社会帮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破解融资难题。县财政每年列支奖补资金500万元,积极撬动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动员群众自愿投工3.7万个工日,节省资金430多万元。同时,整合灾后重建、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资金2100多万元,建成便民桥6座、便民路11条7.4公里,形成了“集小流成江海”的社会共建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机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县四大组织领导包抓公路建设项目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驻地推进组,深入施工一线进行现场督导,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实行旁站式监管,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蹲点、跟班作业,对每个建设工程实行“一对一”管理。对管理不严、建设质量不优的施工单位,实行末位淘汰,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三是创新管养机制,全力以赴保畅通。坚持“建一条、管一条、养一条”原则,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组建县、乡、村养护站和专业养护队伍,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属地管理、专群结合、划段包干、轮流养护的管养机制,全面推行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专业队伍养护和家庭承包养护的“2+2”管养模式,形成政府出资、领导包片、乡镇负责、全民参与的责任体系,营造了“通畅、安全、规范、整洁”的交通环境。

三、确保“三个到位”,全面建设幸福和谐路。按照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的思路,突出规划引领,狠抓责任落实,全力保障农村道路建设顺利实施。一是规划到位,绘就建设蓝图。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的理念,科学编制《武山县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项目支撑、产路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干道规划相结合,优先建设断头路、联网路、旅游路、产业路。坚持建养并重、路运一体,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同步发展农村客运站点、物流货运,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网络。二是发动到位,激发群众热情。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联行动,采取上门征求意见、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实地观摩、巡回流动宣传等方式,组织群众全程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关键环节由群众议、群众评、群众定、群众管,激发了群众热情,赢得了群众支持。三是责任到位,强化工作保障。全面落实农村道路建设政府主体责任,把农村道路建设管养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细化工作任务,排出进度计划,狠抓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优先划拨补助资金、安排建设项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进度缓慢、质量不达标的乡镇和部门,进行严肃问责、追究主体责任,真正把农村公路建设责任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