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大有可为
——武山县实施金融扶贫工作的五个启示
新农村报道记者武文宣 通讯员陆云春武山报道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天定高速公路武山沿线,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银白色的新型蔬菜大棚,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间产业路。宽敞平坦的乡村水泥道路蜿蜒盘旋,依山傍水的村庄诗意美丽。
这些悄然无声的嬗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双联行动和武山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工程。
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和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提高全县整体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做大做强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武山县扶贫办的官方材料显示:地处天水南部的武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列入六盘山特困片区。全县现有344个行政村,10个社区,48万人,有贫困乡镇15个,农村人口42.55万人。2013年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6个,建档立卡人数12.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8.67%。按照脱贫计划,2014年完成40个贫困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5.68万人;2015年计划完成58个贫困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3.16万人,贫困面下降8%以下,实现整体脱贫。
启示一:农企抱团同发展 破解企业融资难
采访中,记者来到位于武山县鸳鸯镇丁门村的金鳞农业生态园,这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派热闹景象。据了解该生态园占地约60亩,是武山金麟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武山桃缘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集休闲、垂钓、采摘、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农家乐。“生态园从建设到开业,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难,我没有担保和抵押银行根本不给贷款,幸亏县金融办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的帮助,让我在甘肃银行贷到了150万元的扶贫款,解决了资金这个大难题……”,生态园负责人丁正红高兴地说。
采访中,武山县政府金融办主任汪向理告诉记者:“中小企业不仅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更是助推地方积极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怎么才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消除银行的放贷顾虑呢?
2014年9月份,武山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入会企业71家。经县政府金融办积极协调,甘肃银行武山支行为入会企业武山田兴蔬菜仓储有限公司、天水田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武山通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投放了首批3600万元的金融支持扶贫攻坚贷款。
同时,甘肃银行武山支行与县政府签订了金融扶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协议双方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通过设立“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县级融资平台等方式,鼓励发展“银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银行+扶贫融资平台”等多种产业链融资模式,为县内从事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经营、生产加工等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支持,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武山金麟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武山桃缘养殖专业合作社只是诸多受益企业中的一个缩影。
启示二:开创扶贫新模式 引领群众致富路
扶贫攻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缺乏、信息不畅等诸多困难。金融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从企业、农户、银行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充分统筹各方有利资源,最终实现发展共赢目标的理想选择。武山县结合县内各金融机构、扶贫有关部门和贫困户、贫困村具体实际,探索除了五种金融扶贫工作模式。
——“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农户”模式,由县金融支持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成立武山县扶贫开发公司作为扶贫融资平台,与银行合作每年向平台融资,再由扶贫开发公司与全县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进行深入对接,以村为单位,将全县贫困人口分布与企业经营范围相结合,根据企业扩大规模、改善经营的需求,为企业担保贴息贷款,企业对辐射范围内的贫困户进行点对点帮扶。
——“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县担保公司为县内农业龙头企业融资,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由基地带动农户从事订单式农产品加工,促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实现脱贫。
——“农户+银行(政策性贷款)+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依托县内优势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等载体,充分利用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以贷款入股、委托经营、效益分红等方式,有效利用政策性贷款,降低贫困户自主创业风险,带动贫困户致富。
——“扶贫项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项目重要的实施载体,使群众能够广泛地参与到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支持力度,增强其发展能力。
——“扶贫互助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利用扶贫互助社群众参与度高、涉及面广的特点,积极引导互助社加强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交流合作,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互助基金使用效率,带动群众脱贫。

启示三:搭建政企大平台 助推银企互“牵手”
为鼓励扶持全县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合作平台,全面加强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贴息资金,用于支持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三农”及涉农企业信用担保等。
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当前全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将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前景看好的企业和项目,推介给各金融机构,为银企合作提供优质的载体。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在今年3月25日举行的涉农信贷产品推介暨银企对接会上,武山县人民政府与县农信社社签订了2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县农信社社与龙头企业代表签订了1.5亿元的贷款协议,与武山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签订了2亿元的授信协议。这为全县中小企业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启示四:综合服务促推进 金融网络实惠民
“在村口建起便民金融服务点太方便了,我们再也不用隔三差五的跑十几里路去镇上存取钱了,这不,我今天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取到了一笔货款。”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丁门村村民丁礼平在刚成立不久的农信社丁门村便民金融服务点办理完业务后高兴地说,“这些年由于附近没有金融服务网点,让自己吃了不少苦头……。”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服务、支付结算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武山属多元地貌形态,大部分乡镇地处偏远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度成为群众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盲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大对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探索形成了集村“两委”办公室、计生办、社会管理服务站、卫生室、培训活动室、群团办公室、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农家书屋和金融服务点、便民服务点为一体的“8+2”模式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并鼓励县农信社、农行武山支行分别推出了“三农”特色自助服务终端项目和“四融”平台自助服务终端项目。
截至目前,在全县344个行政村,已建成农信社便民金融服务点76个,农行“四融”平台服务终端45个,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享受‘零距离’金融服务的转变,填补广大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

启示五:制度建设做保障 推动银行来放贷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全县“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武山县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出台了《武山县“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补偿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武山县县长金融奖励考核办法》和《武山县双联惠农贷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县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风险补偿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增量奖励,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银行对企业放贷风险的顾虑,调动了其服务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扩大了信贷投放总量。
扶贫攻坚,金融支持不能缺席,但“贷款难、贷款贵”的瓶颈如何突破?农村金融体制如何改革?这需要政府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多个领域加大投入气力,更需要金融机构主动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把更多的信贷资源纳入到扶贫攻坚战上来。
武山县政府金融办主任汪向理表示:扶贫开发工作依然是全县的头等大事,面对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武山县金融工作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构建金融扶贫新模式,呈现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金投放规模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乘风借力破千浪,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山县委、县政府正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总抓手,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精准施策,基本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系统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在扶贫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