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实践活动后续整改工作中,武山县始终把规范服务窗口服务行为作为一项重点整治任务来抓,尤其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行业窗口服务缺位问题,着力在服务行为、便民利民、服务实效、作风建设、完善机制等方面实打实抓整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着力在服务行为上抓整改。继续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的服务理念,积极推行“全日制”和“无假日”门诊,不断提升全县医疗服务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维护病人权益。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求医护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积极解决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让患者满意。

改善医疗卫生环境,着力在便民利民上抓整改。大力改善医疗环境和服务设施,建立了“群众办事、就诊引导”一站式服务台,向群众发放“武山县新农合医药费报销明白单”、“医院医药费报销明白纸”,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通过设置电子信息平台和公布收费清单、每日住院清单等措施,向群众公开相关服务和收费项目标准,方便群众查阅。制作了清晰规范的平面导图和指示标识,设置了座椅、电视、轮椅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患者就医提供了贴心服务。同时,大力改善环境卫生,对医用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及时进行清理,对医疗器械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做到随到、随领、随换,保证了临床使用的安全快捷。
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着力在服务实效上抓整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双联”行动、“三下乡”等活动,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广泛开展大型义诊咨询宣传活动,零距离让基层群众接触健康技能、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卫生惠民政策和健康教育知识,畅通群众面对面服务通道。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电子档案信息采集,对36856名65岁以上老年人、23575名高血压病人、3548名Ⅱ型糖尿病人、重性精神疾病建档1133人实行了动态跟踪健康管理。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健康文化墙、健康沙龙、农户发放保健包等村级3件事,以通俗易懂方式提高基层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

塑造医德医风形象,着力在作风建设上抓整改。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行风建设,重点整治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开单提成、违规收费、收受回扣、收受患者“红包”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医疗器械及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重点人员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行政审批制度、卫生系统财务管理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诫勉谈话制度、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约谈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党政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向局党委述廉述作风制度,进一步端正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约和监督不正之风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把抑制行业不正之风渗透到医疗机构监管的各个环节,形成用制度预防和堵塞行业不正作风的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防范行业不正之风。对全县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开展专项督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医疗违纪违法行为,有力促进了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大转变。
注重制度机制创新,着力在完善机制上抓整改。积极推行“先治病、后付费”管理模式,与省、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新农合直通车协议,率先在全省实施新农合即时结报,为农民搭建了医疗费结报“直通车”,实现了群众少掏钱、少跑路、快报销。积极协调省、市主管部门,将门诊统筹扩大至县级医疗机构,解决群众在县级医院门诊量大、难报销问题,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简化办事流程,取消了县内医疗机构住院乡村两级证明,把县外医药费的审核报销由县合管办下放到各乡镇卫生院,并实行1月内限时办结制度,极大地缩短了医药费审核报销周期。积极协调县财政、农行、邮储银行等单位,将报销资金支付方式由原来的提取现金调整为银行打卡,有效保证了群众医疗资金安全。开设急诊绿色通道,对急诊患者实行先就诊、先抢救、先入院、后办手续的“三先一后”服务,有效防范了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