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风”迈大步
——武山县全力开展扶贫攻坚行动纪实

仲夏时节,驱车行驶在天定高速武山段,放眼望去,高速沿线渭河川道河谷两岸的广袤田野里,白色的塑料大棚一座连着一座,一排排,一片片,在阳光下灼灼闪光,蔚为壮观,那是武山人脱离贫困的见证,也是武山人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武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意见和全市关于加快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措施,全力开展扶贫攻坚行动,全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兴产业,促增收,“扶”出致富路
水泥公路延伸村外,崭新农宅拔地而起,蔬菜大棚瓜菜飘香,村里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金融代办点、医疗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昔日沧桑的老村子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这是武山县山丹乡周庄村如今的真实写照。

闻着瓜果蔬菜的清香,记者来到周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正林的家。他告诉记者,村里已发展蔬菜大棚1700多亩,实现产业收益2800万元,园区蔬菜远销新疆、内蒙、西安等省、市。2013年,“周庄西瓜”品牌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是产业扶贫让全村走上了小康之路。
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抓住了产业就牵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武山县紧紧围绕打造西部蔬菜产业强县的目标,大力培育壮大蔬菜富民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值15亿元,蔬菜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仅去年一年,全县新增设施蔬菜7000亩,新增蔬菜2万亩。

龙头领舞产业兴。为了进一步提升蔬菜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促进蔬菜产业的持续长远发展,武山县高标准建设了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积极引领全县蔬菜产业沿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向更高层次迈进。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预计今年7月底建成投用,相配套的蔬菜市场和冷链区也将完成一期主体工程。
贫困户想发展而缺资金怎么办?武山县充分发挥扶贫贴息贷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的信贷规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去年以来,新建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15个,全县服务点总数达64个,基本实现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家,共累计发放贷款5162.7万元,多元化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积极发展县级融资担保平台,筹措注入担保资金4800万元,不断加大政策性贷款投放力度,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草食畜牧业与设施蔬菜产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类政策性贷款3.4亿元,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农村主动发展、创业致富的干劲。
“有了政府的扶贫贷款,我搞养殖的底气也足了。”在武山旺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基地,养殖户正在冲洗牛棚。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武山县畜牧养殖不断上规模、上档次,2013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7个,畜牧产业产值达6.2亿元,冷水鱼等特色养殖蓬勃兴起。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群众富裕的源泉。武山县大力发展富民多元产业,按照地域、气候特点,大力扶持洋芋、果品、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建成了榆盘乡万亩洋芋示范基地,种植优质马铃薯26万亩、豆类和中药材6.1万亩,推广正茬豆角6500亩,粮食总产量达13.3万吨,建成优质果园1.7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1.1亿元。

强基础,惠民生,“扶”出好日子
走进温泉乡王河新村,白墙黛瓦、绿树掩映,人们在田间劳作、树旁乘凉,如诗如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秀美的新农村画卷。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年68岁的村民王老汉自豪地讲述着他的幸福生活。王河新村只是该县扶贫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武山县坚持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全力抓好实施。共争取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项,投入各类资金8200多万元,搬迁安置19个自然村的801户4567人。建设了温泉乡王河新村、高楼乡刘川新村、洛门镇蓼阳村等16个安置新村,新建住宅800多套,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达到90平方米以上。
宽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挂着液晶电视,一尘不染的客厅里摆放着高档仿真皮休闲沙发。这是高楼乡刘川新村刘全福的新家。“政府帮扶迁居新村家境顺;春风沐浴扎根乐土富路宽。”刘全福一家老小搬进新家的那一天,特意在大门口贴上了这副对联。
配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该县配套新建人饮工程16处、农电线路69公里、硬化道路26公里、修建堤防9900米。同时,在安置区配套设施农业、养殖业等后续项目,建设设施蔬菜大棚,解决了群众后续发展致富产业,为彻底脱贫奠定基础。今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及3乡镇4村305户1765人,计划新建安置点4个,目前正在加快施工。
崭新整洁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宽展平直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宛若玉带缠绕其间。漫步武山县乡村,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气息。
武山县基础设施的扶贫开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年以来,新修堤防21公里,新修梯田5万亩,解决了4.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高效节水灌面2.1万亩,建成沼气池500眼,完成生态造林3.9万亩,三相动力电源覆盖1594个自然村,硬化通行政村道路41条125公里,72%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路,开通“村村通”客运线路9条,新投入客运车辆50辆。
改善民生,是扶贫工作的落脚点。武山县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上学、看病、住房等问题为抓手,坚持兴办关系民生的惠民实事,修建农村中小学校、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效解决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2013年,新建校舍2.6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4365平方米,招录大学毕业生271名、招募支教志愿者170名到农村任教,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2%,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8个,实现行政村“120”急救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2000户,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2013来,新增城镇就业5315人,社会养老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5.3万人,发放社会保险养老金6981万元,城乡居民养老金3780万元,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救灾救济资金1.16亿元,建成老人日间照料中心34个、农村文化广场20个,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25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
“今后,孩子上学,我们到超市买东西,老人头痛脑热看个病什么的,方便多了。”说起如今生活的变化,刘全福的激动与幸福写在脸上。

抓培训,创机制,“扶”出新希望
“地方欠发展,村民思富裕。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促,真正实现科技兴农,才能使农村迎头赶上。”武山县扶贫办负责人如是说。
帮助群众换脑子,引导群众挣票子。武山县坚持把科技知识作为扶贫开发的最大资源和最长效资源,面向全县开展科技项目扶贫,切实解决贫困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低、基本技能差的问题。建立了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大林服装职业培训学校两个劳务输转培训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务工技能培训3000人次。去年以来,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科技人员实地指导等方式,培训村干部和农民群众6500多人次。积极实施“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县项目,去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0万元,扶助贫困家庭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000人,培训“两后生”2000多人,贫困群众和贫困家庭后备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及发展产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科学实用的养殖管理技术。”占地面积4亩,可存栏量250头的武山县鹏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远近闻名,正是该县扶贫培训“雨露计划”架起了他们致富的桥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实践一再证明,提升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以钉钉子的精神,下更大力气,把扶贫攻坚“镶在脑里、抓在手上、落到地上”。为了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武山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立足县情,结合实际,以双联行动为载体,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责任制,每一名县级领导干部确定联系一个乡镇包抓扶贫工作,并在联系乡镇联系2个村、10户贫困户,开展联系帮扶。严格落实扶贫工作考核责任制,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和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创新扶贫项目管理机制,坚持一手抓扶贫项目实施,一手抓工作机制创新。在扶贫项目安排上,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审定项目制度,扶贫开发项目的论证、规划,全部由项目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在项目实施上,建立了项目责任制,扶贫项目实施由扶贫部门和乡镇包干到人,并签定内部管理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项目监督上,实行项目公示制,在每个整村推进项目村都建立了永久性项目公示碑,采取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公布扶贫项目建设情况,加强群众监督,保证了项目实施的公开、透明。同时,积极推行精准扶贫机制,选派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干部,到乡镇担任扶贫专干,具体负责各乡镇扶贫攻坚工作,指导驻村干部和村上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我本来以为他们机关干部下农村就是来看看风景,体验一下生活,没想到他们真把我的小事情放到了心上。”说起帮扶,周庄村村民周虎林心中对干部充满了感激。

沐浴着全省“1236”扶贫攻坚和全市关于加快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的“春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照耀着在武山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如今,在扶贫攻坚行动的推动下,全县广大乡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特约记者车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