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在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
建设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6月20日至21日,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武山召开。会上,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索鸿宾在发言中说,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深化扶贫攻坚、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突破口,举全县之力开展交通大会战,充分利用项目资金4.5亿元,多方自筹及整合资金786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2188公里,15个乡镇全部通了沥青路,291个村通了水泥或沥青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2%,今年年底将达到346个、占85%,2015年实现全部覆盖,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五纵四横”公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了强大支撑。
索鸿宾在发言中指出,武山县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通”为纲做规划,布好“循环网状图”。着眼扶贫攻坚、建成小康,科学编制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与国省干线道路规划、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客货运输、农村发展“五结合”,坚持联网路、示范村、产业园、客运线、聚居区“五优先”,安保设施和绿化美化“两注重”,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使农村公路通村“全覆盖”、形成“大网络”。
二是以“优”为先建项目,赢得“质量万里行”。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建立责任化包抓、旁站式监管、淘汰制考评三项机制,每一处工程确定县级领导负责抓进度、搞协调、解难题,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推行工程技术人员蹲点现场、跟班作业的“旁站式”监管,群众代表现场义务监督,开展交通建设项目质量评比,实行施工企业“末位淘汰制”,打造了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
三是以“引”为重聚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采取群众“投” 、财政“补”、企业“垫”、部门“帮”、多方“筹”等形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6万个,县财政每年落实500万元,以奖代补建成自然村和田间产业路733条1300多公里,整合各类农村发展项目资金2100多万元,动员省市双联单位、武山籍在外人士和民营企业家捐资帮建,群策群力为公路建设打基础、做配套、消“盲点”,真正使公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直达群众家门口。
四是以“美”为要抓管养,打造“生态风景线”。坚持建设一条、管好一条、养护一条、美化一条,着眼于建机制、重安保、提品位,制定了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和“双通”工程管理办法,健全管护和投入保障机制,成立县、乡管养机构,组建了700多名专业养护队伍,每年落实养护资金130万元,同步实施标志牌、防撞墩和边沟、护坡、涵洞等安保及配套设施,采取政府出资、乡镇负责、部门包片、全民参与形式栽植行道树300多公里,努力打造了“通畅、安全、整洁、生态”的交通环境。
五是以“运”为本惠民生,构筑“幸福康庄路”。坚持路运一体,与客运同步、与货运联网、与产业配套,投放班线93条、运营车辆327辆,做到乡有客运站、村有简易站、路有停靠点,积极发展城乡商贸网络和个体运输,依托公路建设产业基地,配套产业道路206条,有力带动了农村商贸繁荣、民生改善、产业升级,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81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