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武山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今年以来,武山县各级党政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1253”区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强化“三大保障”、促进“五个提升”,努力战胜干旱、地震、暴洪等自然灾害,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后劲增强、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5%。

首位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武山县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来培育,依托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以14个市列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示范点、“一园一区四片两带”蔬菜产业基地和蔬菜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化布局、整流域开发、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公司化经营,现已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大棚、地膜覆盖和露地蔬菜协调发展,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齐抓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扶持蔬菜加工、贮藏、保鲜、运输以及肥料供应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破解融资难题,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以及保护工作力度,注册蔬菜商标25个,韭菜、航天辣椒等26个蔬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武山县先后被农业部等部委授予“中国韭菜之乡”、“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蔬菜生产现场会、中国甘肃(武山)蔬菜产销对接会、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大会等会议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武山实现了由蔬菜大县到蔬菜强县的转型跨越。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91万吨,总产值15亿元,蔬菜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今年县上投资4.6亿元,按照“科技含量国内一流,种植模式先进多样,示范引导高效直观,物流服务功能齐全”的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包括工厂化育苗中心、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和示范种植四大区域,园区集科技推广、示范引导、集约化育苗、技术培训、仓储物流、农业观光为一体,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武山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武山蔬菜产、销、研、储、运、加一体化服务格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组织实施各类项目380项,总投资142亿元,完成投资74.6亿元。武山大道续建工程全面完成,彻底打通了城洛一体化发展的主动脉,为大城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洛门金鑫商贸冷链物流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在全省重大项目观摩活动中得到一致好评。全长34公里的城沿公路全线贯通,为沿线3乡镇14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和沿线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县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69个续建项目全部建成,高效节水试点县建设、姚杨公路、梯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洛门兴鑫商业综合开发、世纪商贸城建设等230个新建项目进展顺利,木梯寺文物保护、渭河干流治理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贺岷国防战备公路、鸳鸯镇中心卫生院、温泉旅游综合开发建设、体育场(馆)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4亿元,增长37%。
加大项目规划引导和前期投入,积极加强与省、市的衔接沟通,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共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168项,总投资9.4亿元,国家投资7.15亿元。加强项目储备,完成项目可研和初设146个,建成“3341”项目工程动态库,组织上报省级项目23个,总投资168亿元;市级项目56个,总投资100亿元。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制度,强化项目实施督促检查,紧盯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县各类项目顺利实施。严格履行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全面执行项目“四制”管理,积极推行国家投资项目公示制,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及时开展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组团赴北京、福建、陕西等地招商,邀请民企陇上行考察团、浙商商贸考察团和江苏、广东等地客商考察洽谈项目,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9项,总投资77亿元。积极组团参加了西洽会、兰洽会、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重庆都市旅游节暨中国城际旅游交易会等节会,签约投资项目15项,总投资62.01亿元。成功举办了武山县投资环境说明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58项,签约资金26.6亿元。

旅游名片更加响亮
大力弘扬武山水帘洞拉梢寺悠久的祈福文化,全新打造的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游活动,是以“福”文化为主题,集民俗表演、祈福纳祥、迎福还家等活动为组成部分,着重推介武山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盛会。
自古以来,“福”便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祈愿用字,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节日活动中最为突出的追求和愿望。早在北周时期,由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迥主持雕凿拉梢寺大佛。拉梢寺摩崖题记载明,雕塑大佛旨在祈求“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1984年在修缮拉梢寺摩崖大佛防雨遮檐时,发现一面元代祈福铜镜,这是先民在水帘洞拉梢寺祈福的又一历史实证。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摩崖大佛祈福游活动正是依托全国第二大丹霞地貌景区开发的以“进福门,走福路,过福桥,登福山,览世界第一摩崖大佛,观丹霞奇景”和旅游纪念品产销于一体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自世界摩崖大佛祈福游活动开展以来,武山各景区景点接待人数连年高百分比增长,以祈福铜镜、夜光杯、“三编”产品为主的一系列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更是成倍增长,武山已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祈福圣地”。祈福游的主题策划也被列为全省旅游宣传促销的范例进行宣传推广。
武山县不断加大水帘洞拉梢寺的保护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历史内涵,突出水帘洞拉梢寺大佛祈福文化,启动了拉梢寺文物保护工程,相继完成了危岩体抢险加固、壁画彩塑浮雕保护修复、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县上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9亿元,新修了主交通道路和环形游步道,自动气象监测仪、环境检测设备等相关配套设施。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极大地提高了水帘洞拉梢寺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华夏祈福文化圣地新品牌,打造百万游客旅游景区,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游活动已经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文明新风吹遍城乡
创新工作载体,健全长效机制,大力培育创建品牌,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文明幸福乡村建设,为武山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的良好风尚。坚持把设施完善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农村道路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了保洁、清运、监督三支队伍,实行划段包干、轮流清扫、专人监督的管护机制。在所有乡镇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
大力开展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和“讲文明、知荣辱、树新风”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中文明有礼,树立了文明武山的良好形象。在县政府网站专门开设了“武山楷模”专题栏目,对先后涌现出的全县首届道德模范张印芳、常鹏图以及首届奉献武山十大人物郝敬杰、王江俊等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推动了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常态化。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广泛推选,涌现出了郭福俊、刘新华等一大批“身边好人”,在全县上下努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开设了道德讲堂,强化干部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教育,有效推动了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至目前,已累计开设道德讲堂56个,组织开讲119期。以打造“诚信武山”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个十百千万”诚信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道德自律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组建了100人的全县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并要求所有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通过电子邮箱、QQ、博客、微博等形式积极参与各级文明办组织的各类网上文明传播活动。创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文明村镇,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加强了全县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形成了一批集村级阵地、文化室、卫生室、“六通店”为一体的群众活动场所,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城市到乡村,处处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盛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三中全会精神,是全县上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全面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热潮,积极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全县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