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的武山,处处绿色满盈,生机盎然。走进武山,城乡搞建设、谋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一浪高过一浪——“美丽武山”正用科学实践的巨笔,描绘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幸福家园”新画卷。
现代化中等城市拉开主框架
恰似一道彩虹从天而降,把城关和洛门两镇连接到了一起。武山大道的建成,彻底打通了城关至洛门的快速通道,形成了城洛一体、组团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主框架。 近年来,武山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围绕“一轴两点、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武山大道全线建成通车,相继建成城区路网工程和武山大道等市政道路26公里,渭河二号大桥、渭河人行桥等市政桥梁6座,令川渭河大桥、东城区人行桥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外连高速、内接国道、南北相通、交通便利的城市路网框架,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宁远生态园及景观长廊全面建成,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运,建成滨河雅苑、安居园、景绣园、渭水丽景、玺华苑等普通商品住宅50万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厂,藏龙生态酒店、东城区集中供热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南北两山绿化,城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115个,城区8处公厕免费开放,建成7.2公里渭河风情线及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火车站广场景观工程,实施了城市主体建筑及景观亮化工程,城市品位大幅提升,打造了人居、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
坐车从武山县城上武山大道,不到十分时间就可到达洛门,比原来的运行时间缩短了一半。武山大道工程完工验收那天,沿途村子里的村民高兴得不得了,有人在路边放起了鞭炮。
蔬菜产业成为发展的强力引擎
缩小城乡差距,经济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关键。武山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县,近年来,该县依托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11253”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的要求,坚持把蔬菜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以“一线四片两带”为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化布局、整流域开发、标准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着力把蔬菜产业发展打造成为城乡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在渭河及其支流建成了6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1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大棚、地膜覆盖和露地蔬菜协调发展,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齐抓的发展格局。韭菜、洋芋、洋葱、蒜苗、胡萝卜等12类蔬菜24个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先后注册了山丹“盘龙”牌韭菜、马力“红民”牌黄瓜、滩歌“黑池”牌西红柿等蔬菜商标。依托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以洛门、城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马力、滩歌、鸳鸯、四门等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流通体系。建成各类蔬菜市场126个,实现了大市场与产地菜农的有机联接,使80%的蔬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洋葱、马铃薯和脱水蔬菜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盟等地。全县建成金陇、绿源等170多家蔬菜加工、贮藏、保鲜、运输以及肥料供应等农产品龙头企业,武山蔬菜集团公司的成立和良好运作为武山蔬菜的增值、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总产量86万吨,总产值13亿元。蔬菜收入占到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特色小城镇建设彰显新活力
近日,步入滩歌镇,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干净整洁的新农村,繁华热闹的农贸市场,古朴典雅的明清一条街相得益彰,尽显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人文魅力和浓郁风情。
在小城镇建设中,武山县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以创新灵活的机制建设小城镇,使小城镇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洛门镇充分发挥“码头”辐射功能,以打造陇东南商埠重镇为目标,镇区西延拓展和富源路改造加快建设,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迁建、蔬菜科技园区启动建设,建成了金鑫物流园区、宏运达农机市场、木材市场、鸿昌建材市场、富源商贸城、宏飞家电城。鸳鸯镇依托工业发展小城镇,鸳鸯镇新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新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商住开发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为主的特色产业格局。四门镇依托四马公路建设,实施了镇区主街道改造,建成了镇区一条街、四门农贸市场,实施了兰屲新农村建设、滨河路建设工程。滩歌镇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实施了明清古街保护维修,商住开发步伐加快,镇区供排水系统改造和滨河路硬化亮化工程进展良好。马力镇加大商铺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滨河大道硬化、沙河三号大桥建成使用。同时,全力解决农民的出行难问题,先后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67条1394.4公里,实现了县内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了城乡一体进程,带动了经济繁荣、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现在去县城进货,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一上午就一个来回,挣钱方便着呢!”在滩歌镇农贸市场开服装商店的青年农民薄洪斌如是说。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如今我们不仅种菜有标准、养殖有补贴、出门走柏油路、做饭用沼气,休闲娱乐还有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日子越过越红火,跟城里人过得一样……”记者在滩歌镇漆庄村采访时,村民漆新民对村里的变化感叹不已。
武山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想方设法增进乡风文明,促进城乡统筹。在武山旋鼓发源地滩歌镇戴沟村兴建了1800平方米的武山旋鼓舞传习所和传承广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广大群众免费享受图书借阅、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公益性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基层辅导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共建成“农家书屋”近344个,遍布城乡的文化活动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基本普及。同时,该县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4个,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个,社区1个;市级文明单位38个,文明行业2个,文明单位标兵3个;县级文明单位55个,文明行业2个。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评选活动,创建文明生态村33个,省、市、县不同级别文明乡镇、文明村15个和135个,“十星级文明户”32100户,命名表彰好媳妇3000余名,好婆婆2600余名,农民文明素质不断增强,乡风文明有效提升。如今,从农家书屋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再到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广场,武山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甜美。(文 车永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