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武山县立足全县人才现状,积极搭建平台,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育开发取得新突破。
依托基地抓培训。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项目,紧紧围绕蔬菜、玉器、劳务、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先后投入35万元,在马力北顺、滩歌黑池殿、山丹车川、洛门文家寺等村建成了10个人才培训中心。采取“理论+实践”、“讲座+观摩”、“产业园区+培训中心”等方式,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10余期,培训1.2万人次。同时,依托县职专、龙泉职校、大林技校等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举办电脑、服装、建筑、家政等技能培训班75期,培训4200多人。

结对帮扶抓带动。实行“1+3”科技帮带计划,由1名农业科技人员帮带3名村干部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全县已结成科技帮扶对子264个。实行“1+1”创业互助计划,先后选拔500名优秀乡土人才与500名优秀农村党员结成互助对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一批优秀人才得到有效开发。开展“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山川教师联姻”、“百名医师下基层”等活动,向各乡镇选派了15名科技副乡(镇)长,238名科技特派员,向86个贫困村和后进村选派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派240名教师、65名卫生技术人员、24名政法系统年轻干部开展双向对口挂职锻炼。
异地交流抓提升。不断加大“走出去”培训力度,先后组织180多名党政人才赴山东青岛、福建南安等地学习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经验做法,选派420多名乡土人才、村干部到山东寿光、宁夏中卫等地学习蔬菜种植、新农村建设。主动与省外劳务单位联系,在山西大同、内蒙古东胜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先后培训技能人才9万人次。加强与湖南师大、兰大医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医院的合作交流,选送1100多名教育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到合作院校学习深造。积极鼓励和支持村干部参加甘肃农业大学大专学历教育,已有135名村干部取得了大专学历。
就业安置吸纳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参加省市人才节会,择优引进了一批教育、卫生、旅游、蔬菜等方面的紧缺人才。积极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和大学生“村官”等就业项目,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公开招考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近三年全县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1382人,有效缓解了部分领域人才紧缺、结构失衡的问题。

合作共赢培养人才。采取高薪聘请、技术合作等形式,与省内外专家和知名院校教授联系,经常性开展“引智”活动。县医院、中医院等与医学专家裴正学、刘宝厚等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和网上远程诊疗系统,邀请讲学18多场次,开展重大手术150余例。在“双联”行动中,马力镇北顺村与福建省蓉中村缔结为友好共建村,并成立蓉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文化、党建等方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同时,聘请十七大代表、福建莱克石化公司董事长、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为武山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顾问,经常开展讲学活动。
产业园区聚集人才。认真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以县工业园区为依托,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完成了园区征地和“三通一平”等基础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进行了调研摸底,初步制定了企业入驻相关优惠政策和人才培养引进办法。同时,充分发挥清池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大南河流域蔬菜示范园、山丹车川玉器加工、城关三粉加工、洛门龙泉柳编和四门陈醋等产业聚集的优势,累计聚集种植、营销、加工等各类人才5200多名。(何辉 薛小海 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