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宗新武
洛门镇地处武山县东部,距县城15公里,辖4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105000人,耕地面积64606亩。是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县非公有制经济保护区。
2008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富民强镇并举,经济社会并进,公平效益并重,紧紧围绕“产业富镇、企业强镇、市场活镇、科技兴镇”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项目拉动、商贸带动、产业推动、镇村联动四大战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四大优势,强力推进基础设施改善、优势产业培养、城镇功能提升、和谐社会构建四大建设。全面推进以“拓展大文化、培育大产业、开创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为主要内容的大洛门建设进程。这一重大思路的形成,给洛门经济社会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这一发展战略,必将对全镇乃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拓展大文化

洛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东西旱坪遗址为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东华寺与新建的避暑山庄遥相呼应,观儿下、关帝庙等道观古刹历史悠久;镇北5公里处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石窟群山环抱、巍峨壮观,现有历代造像百余尊,壁画2000多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塔8座;拉梢寺大佛气势宏伟,庄重肃穆,是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千佛洞壁画风格古朴,线条流畅,有满壁风动之感;镇南10公里处有水温39℃温泉圣地,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好去处;洛门书画汇粹,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素有陇上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之美誉,“陇上书痴”康务学,“陇上板桥”裴慎便是其中杰出代表;武术家康忠保自筹资金连续举办四届西北武术交流会,郭四苟三夺全省农民武术运动会套路桂冠;独具特色的洛门“担担面”与兰州“牛肉面”相媲美,享誉陇原;民间柳编工艺、渭北旋鼓、曲里唢啦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向人们展示着洛门的人杰地灵、人文汇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门的自豪,也是洛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争取建立全县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积极筹建洛门二小、500户教师康居住宅楼和洛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做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挖掘整理典籍,保护开发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加强宣传力度,向世人展现洛门的风貌、历史和文化,让洛门文化从生态意义走向物质化,这是大洛门文化振兴的关键,也是大洛门建设所要迈出的必由之路。仰韶文化、道观文化、石窟文化、书画文化、武术文化是洛门历史文化的主干。怎么样把大洛门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的突破口,镇党委、政府把加快洛门大文化建设列入到政府重点工作中与经济建设一并研究部署,决心把洛门建成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大镇。一方面,坚持以史为鉴,整合各种文化力量和文化资源,使诸多文化相融合,要继承和吸收历史遗址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和各类不同的外来文化元素,立足现实、服务发展的思路,以历史文化内涵为起点,以开发利用为落脚点,以强化洛门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点的原则,抓住水帘洞申遗工程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挖掘整理洛门文化遗产,组织专业人员对丰富的文化宝藏进行挖掘整理,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以现实需要为目的,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开发利用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事业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互促进,齐头发展,要大力加强洛门文化的宣传力度,打文化品牌,对洛门大秧歌、渭北旋鼓、曲里唢啦、武术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进行精度加工,为提高大洛门文化圈起推动作用。抢抓机遇,不失时机的组建和发展洛门书画研讨协会、武术交流协会和水帘洞民族民俗演唱队。
培育大产业

洛门农业人口8.1万人,其中耕地面积64606亩,有水浇地2.5万亩,大南河与渭河交汇镇中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万亩以上灌区4处。土壤肥沃,农产品种类齐全,蔬菜瓜果高产优质,达50多个品种,被誉为“蔬菜之乡”,其中韭菜、洋葱、蒜苗、胡萝卜、甘蓝、番茄、莴笋、菜瓜、洋芋等9个品种获绿色A级认证品牌。
洛门镇自然环境优越,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2.7万亩。抓蔬菜支柱产业将是富民兴镇的战略之举,我们首先要把营建基地,优化区域结构,扩大规模优势作为首要任务,全方位开辟蔬菜产业的新出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以郭槐片为主的蒜苗、黄瓜、甘蓝、菜瓜基地,以龙泉片为主的韭菜、茄子、辣椒、菜花、西红柿基地和以洛门片为主的笋子、胡萝卜基地。充分利用既成的基础优势,统一规划,集中开发,连片建设,把蔬菜产业向精细、优质、无公害方向迈进,形成以日光温室为主,普通大棚、地膜覆盖和露天蔬菜协调发展,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特价齐抓的多元化产业新格局。进一步加快园区示范,形成高效发展优势。加快蔬菜新品种、名优瓜果的引进、展示和试验,反季节栽培技术、农学、园艺、植保、农技推广等专业知识的培训,积极扶持六个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科技示范作用。同时,加大蔬菜产业开发宣传力度,打出“文家寺蒜苗”、“林家庄莴笋”、“宋家庄油菜”等蔬菜品牌。在西梁、北山等半干旱山区推广麦后地膜菜瓜、豆角等经济作物;依托1200吨果蔬气调库的建设运营,抓好蔬菜保险、贮运和净菜包装,进一步延伸蔬菜产业链,增强产业的规模效益。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壮大和规范经济人队伍,抓好蔬菜运销。另外,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落实良种推广和“种籽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在北山的牟坪、杨场、阳坡,西梁的西坪、邓湾、林坪等村发展地膜粮食覆盖5000亩;在东梁的关山、冶扶、赵碾、焦山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000亩。养殖业发展上,以东旱坪园区兴禽合作社日光温室养殖为主体,辐射带动316国道、洛礼公路沿线养殖户,以下康、曲里、新龙的长毛兔规模养殖带动城咀公路沿线养殖产业,引进山东康达牧业屠宰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拓展劳务市场,以工促农,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开创大市场

洛门镇现有蔬菜果品、工业品、小百货、粮油、禽蛋、木材、建材、花卉等八大专业市场。洛门商贸新区和龙泉新区两大商贸基地,市场摊点5300多个,商业门店820多家,逢集客流量最高峰达到近10万人(次)。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镇情,确立了“建市场活流通、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市场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唱,通过整合资源,将原有的八大专业市场,归口纳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木材市场、建材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从而形成相对专业、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大的四大商业市场。大力扶植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依托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发展蔬菜脱水、保鲜和绿色无公害加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推行蔬菜商标注册,实施蔬菜精细包装;加大蔬菜产业开发的宣传推介力度,使之成为西北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蔬菜水果批发销售基地;积极筹建龙泉路(龙榆公路)建材一条街。原向阳农贸市场改扩建为向阳建材批发市场。以建安路为主轴线,在其南北重点开发以工业品批发市场、富源商贸城、物流中心(原木材市场旧址)的商贸市场。在镇区西端漫巴新建面积为120亩的木材市场。在南滨河路与富源路之间以西主要建设金正花园、天信嘉园、宏飞花园等为主的居住雅园。在建安路以南和火车站以北新建车站广场、休闲健身娱乐中心。渭河北滨河路主要发展餐饮、住宿、水帘洞旅行社。新建面积为30亩露天货运停车场四个。形成以市场为网络的洛门大市场体系。
发展大物流

洛门东临甘谷,南接岷县、礼县,西可达漳县,北通陇西、通渭二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五路加二水”即陇海铁路、316国道、天定高速公路、洛礼公路、城咀公路五大路网纵横交错,渭河、南河垂直交汇。其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河谷川区倾斜,以洛门为枢纽的路网,直通甘谷、秦安、通渭、陇西、漳县、岷县、礼县、西和等地,向外辐射沟通省内外,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素有“陇上江南”“旱码头”之称,是陇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其局位优势明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村镇建设重点镇、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为西北最大的蔬菜销售基地,是武山县的商品集散地、民营经济和物流中心。发展大物流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要紧紧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坚持走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原木材市场旧址建立一个占地80亩的陇东南最大物流集散中心,并着重抓好软环境建设。一是以城镇化为龙头,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品位。我们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做“区位”文章,打“交通”品牌,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建设开放型的城镇物流中心。在规划上,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使总体规划与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致。在城镇建设上,用足用活政策,拓宽渠道,多元投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走“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路子。完善镇区绿化带、下水道、公厕、路灯、垃圾池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加快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二是在物流业的发展中,我们着重要重视产业发展的市场作用,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积极培育四大品牌市场。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导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以扶持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经济支撑点,逐步建立起一套政府运作、个人入股、民营独资等市场建设多元投资体系,加快洛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三是以大文化建设为契机,构建环境优越、文明活跃的物流中心。不断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资源环境,努力打造扩大开放的政策洼地、招商引资的服务高地和吸引人才的诚信宝地。洛门镇将以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勇气,把洛门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功能齐全、城乡互动的开放型物流中心,打造陇上一流,西北有较大影响力的明星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