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扁食
祝 贺
清水县城轩辕广场西面有家徐家扁食店,很有名。掌门人叫徐思安。他年近七旬,精瘦白净的脸庞上,一副西北人的厚道和生意人的精明。每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徐思安和儿子徐彦宏就赶到他们的小店,开始一天的忙碌,和面,压面,调汤。五点半,一切就绪。这样晚睡早起的日子,徐思安过了40年。

扁食的臊子以荤素区分。用猪肉、红萝卜、菠菜、木耳、白菜烩制而成。徐思安用的食材如大肉、清油、辣椒都是上等的,这三种主料成本很大,眼下房租又贵,细算一下,一碗扁食的利润仅两三块,不能提价,贵了,就没人吃了。
徐思安做肉臊子,先把猪肉按肥肉、瘦肉、猪皮割开。不同的肉,分开切 ,分开炒。切肉,考验刀功,他切的肉丁大小均匀,肥肉炒了去油缩小,要比瘦肉切得稍大些,猪皮煮了,再炒。炒肉时,不同的肉分开炒,臊子里的肉必须软硬适中,才能满足大众口味。个别店家为图省事,肥肉、瘦肉、猪皮混在一起,倒进锅里,肥肉出油了,瘦肉也炼干了。

另一面,徐思安的老伴和儿媳妇包扁食。她们放一沓面片在手掌,抓少许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弯、一捏,变魔术般包成了耳朵状的扁食,随即,丢在一个大圆盘,数秒之间,盘底已经铺满扁食。扁食的馅料,春夏用韭菜,秋冬为大葱。随着工业化时代变迁,一些传统手艺渐渐失传了。 以前,包扁食的叶子,是用擀面杖擀出来,或杠子将和好的面,压制二十多下而成。如今,擀面和压面已经消失,叶子都是用机器压制,远没有手工擀压的吃起来柔韧。以前,煮扁食,要另起一个锅,水开加醋,制成淡醋汤,煮熟的扁食往里浸一下,去掉面皮的碱性,避免扁食之间的粘合,口感爽滑弹牙。这道工序费工费时,费煤费火,渐渐地也丢弃了。

徐思安的手艺,打小跟解放前清水有名的毛家学的。徐思安和毛家有亲戚关系。他人品好,勤快好学,得到掌柜赏识,按老规矩,他给师傅炒菜、敬酒、磕头,正式建立了师徒关系。徐思安学了一段时间,掌握了调馅料和做臊子。1982年,徐思安开始经营自己的徐家扁食店,主营素扁食。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到扁食店当学徒,每天抹桌收碗,三年拿不到工钱,连灶台的边儿也不能挨,妨碍了师傅,还要遭训斥;吃苦三年后,才能跟着大厨拿粮食磨面,一步一步开始学习,过上一两年,耳濡目染,才能掌握全部手艺。
旧时,县城每天扁食销量不足百碗,食客多是官员、地主、大生意人、中农等,只有镇长之类的人才能每天光顾。穷人进店, 坐长椅长桌,包间是县太爷的专享,内设方椅方桌,一桌可坐七个人,落座,或吃扁食,或点炒菜。一家扁食店里,各阶层的人待遇不同,层次毕现。当年,清水县国立十中,许多学生爱吃素扁食。解放后,国立十中撤销,学子分布全国各地,有人回到清水,专门找寻徐家扁食店,吃上一碗以解乡愁。
解放后,县城里徐、毛、范家扁食三足鼎立,生意兴隆。1958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与其他行业一样,县城的三家扁食店相继停业。1980年,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县城里扁食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兴盛,一下子有了五六家,如今,已达数十家。作为当地人的早点,遍布县城的扁食店家家生意红火,每天早晨,前来光顾的男女老幼挨挨挤挤。
在清水,流传着“不吃徐家扁食,等于没来清水”的民谚。很多在外工作的清水人,每逢办事或节假日返回,必会携亲带友品尝正宗的徐家扁食。他们认为,清水扁食味浓肉多,与外地汤多味寡、肉量很少的相比,天壤之别。
当下,不少人到扁食店打工,学成自己开店,传承手艺。有的偷工减料,在臊子里添加过量淀粉,以至于菜肉定形,成了杂酱扁食,口味大减。徐思安说,顾客还是喜爱正宗实惠、汤清味浓的扁食。好扁食讲究叶面柔、辣子香,吃到最后,还有口清汤,似为美食作了总结。
如今,辛劳一生的徐家父子,都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生活得有滋有味。言谈之间,徐彦宏给我端来一碗,吃一口,便觉面皮筋道,汤浓味香,油而不腻,肉质酥烂。勤劳质朴的清水人民,就如这碗包含了朴素与丰厚的扁食,用淳朴和厚道,创造了美妙的生活。
(作者系天水广播电视报社原编辑、记者。在省市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获省市级征文奖若干,出版《天水老行当》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