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足迹中,大大小小的石窟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最好的讲述者。它们既有“东方雕塑艺术馆”的美轮美奂,也有悬崖绝壁上的北魏与盛唐,流传千百年的神话故事与人间百态,记录在这一个个洞窟之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造型姿态,却都讲述着唯一的历史,以及天水大地上人们曾经炽热的情感。天水的石窟——记载了千百年的故事,也让这遗留的历史情怀,继续传承千年!
大像山石窟
站在甘谷大像山脚下,便可以看到大像山石窟的代表所在——悬崖峭壁中端坐着一尊大佛,大佛为石胎泥塑,开凿于北魏,历经四朝三百多年,至唐代趋于完善,在建造时间上和中国四大石窟并无多大差异。但大像山大佛的蝌蚪状胡须,在全国石窟佛造像中极为罕见,秉承了古印度犍陀罗的风格,虽然颇为奇特,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像山石窟在开凿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之深。也可以说,大像山石窟的大佛是佛教文化扩散、中外文化融合的一个历史见证。
除了大佛外,大像山还有碑文、窟龛等遗迹二十余处,其中窟龛部分为僧人修行的禅窟,这在全国的石窟中并不多见。石窟中的塑像多数为现代重塑,如双明洞、千佛洞等,造型生动活泼。
石窟故事:
传说清代一位商人经过大像山附近时不慎落入河中,挣扎之际望见山上大佛,便在心中许愿:如能得救,必为大佛镀金。忽然他如有神明拉扶,瞬间得以脱险。可是在还愿为大佛镀金时,最后却缺了点黄金,工匠此时帮他想了个办法——为大佛画上胡须,巧妙地掩盖了黄金不足的事。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佛本行经》中却有“我自剃发已,须发皆尽,唯有二髭,虽剃不落”的记载。
罗汉崖石窟
罗汉崖位于麦积山石窟西侧的豆积山,因山势呈现棱锥形,群峰耸崎连突,形似积豆而得名,其西北一峰形状酷似竹编油笼,当地称为油笼山,佛龛造像就在油笼山崖壁中腰。
据传罗汉崖佛龛开凿时间早于麦积山石窟,故当地流传有“先凿罗汉崖,后开麦积窟”的民谣。据考证,罗汉崖石窟约建于北魏,但现已无北魏遗物。如今,悬崖峭壁上有一长方形敞口大龛,龛壁上有并排悬塑坐佛三尊。崖上佛龛周边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壁画数块,历经风吹雨淋略有斑驳。同时还有四十余米长的摩崖廊道,其间杂以大小窟龛及僧房遗址等。
石窟故事:
麦积山石窟闻名遐迩,但与之相距约2.5公里的罗汉崖上的“三世佛”却鲜为人知。据考证,罗汉崖的三尊“三世佛”是北宋初期的作品,分别为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代表着前世、今生、未来之意。这三尊佛像在雕塑手法上既有唐代雕塑的丰满,又有宋代雕塑的厚重,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对研究北宋早期的佛教文化与雕塑艺术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