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持续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金融贷款服务范围、优化营商环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等举措,全方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着力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预期更稳、活力更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已向省上和驻市金融机构梳理推荐有贷款需求的新型经营主体164家、融资需求63.6亿元,协调落实担保贷款9.01亿元、授信额度2.49亿元。
一是建机制抓落实,优化融资服务保障。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招商引资大会、全市经济运行调度会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干部包联企业工作机制,全市593家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省市县包抓联全覆盖。主动对接,提供“全程式、跟踪式、管家式”服务,实行“六必访”跟踪服务机制(企业创新孵化时必访、经营困难时必访、登记纳统时必访、战略调整时必访、增资扩产时必访、筹备上市时必访),落实财政贴息政策,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优化和提升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模式和服务,通过降低放款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不见面审批等方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和服务。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担保补偿等方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条件。积极培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财务账目、壮大经营实力,创造条件来满足金融机构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使抵押物能够公开快速处置。
二是抓奖补促提升,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聚焦全市部分果园老化问题,深入实施果园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以富士苹果为主的立柱式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以花牛苹果为主的乔砧短枝宽行省工高效栽培模式、以大樱桃新优品种宽行省工栽培模式和新优品种高接换优改良模式,分别按照按每亩不低于0.8万元、0.4万元、0.3万元、0.1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改造提升老旧果园1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全市已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127亿元,完成果园改造提升3.088万亩,占全任务2万亩的154.4%,创建示范点22个,总面积8798亩,助力种植类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制定《天水市果园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奖补方案(试行)》、谋划设施农业建设奖补办法,协调金融担保机构倾斜支持果园防灾减灾设施和设施农业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投入保障机制。
三是搭平台聚资源,强化担保信贷支持。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农村发展的格局。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和补贴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对经营稳健、信用良好的,提供免担保信用贷款支持,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政策,切实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截至目前,协调甘肃金控天水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131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0603万元;省农担公司天水运营中心为农业经营主体放款108笔、放款金额19536万元;申贷经营主体授信担保173笔,总授信额度24886万元。
四是防风险补链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引导农业经营者树立正确信贷观念,科学合理安排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涉农保险“增品、提标、扩面”,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保,满足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推进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建立保险、银行、政府“风险共担”机制,构建从风险保障、信用增信到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链条。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对竞争力强和牵引作用大的链主企业外引内培力度,落实新引进大型招商引资、改扩建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营业收入首次跨规模达标龙头企业持续奖补等政策,新签约项目18个、签约金额15.279亿元,累计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8家、省级272家、市级170家;创建省级家庭农场29家、市级243家、县级499家。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