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水县按照全省“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总体要求,围绕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目标任务,紧盯“12+6+5”建设内容,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的思路,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是统筹推进,绘制发展新蓝图。坚持规划先行,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发展旅游村、巩固提升达标村、加快建设薄弱村”的思路,根据村庄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在调研、踏勘、研判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科学规划村庄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村庄的规模,注重完善乡村社区功能,全县9个村庄纳入县城总体规划,120个发展类村庄、27个其他类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红堡镇西城村等130村已通过县政府批复,红堡镇小泉村荣获2021年甘肃省优秀村庄规划案例。
二是内外兼修,打造和美新家园。始终坚持把资金投入作为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采取项目靠一点、财政拿一点、乡村筹一点、农户集一点的工作路径,累计安排乡村建设资金2亿余元,建成20个省级示范村、60个精品村和120个达标村。今年继续创建省级示范村20个、精品村20个、达标村60个,全面完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任务,力争各类示范村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坚持注重突出乡村特点,保留乡土气息,栽植乡土特色林果树种进行乡村绿化,利用村庄空闲地块精心建设小菜园,在庭院内外栽植蔷薇、月季、竹子等植物弥补院墙巷道单调生硬的缺点,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达到了“果树菜园忆乡愁”“一架蔷薇满院香”的整体效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积极开展公路绿化、美化,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建成垃圾焚烧站17座、镇村污水处理站33个、卫生户厕4.4万座,村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常住户改厕率达89.48%以上,初步实现了“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三是固本强基,再塑产业新优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培育“干鲜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小杂粮”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县累计建成干鲜果园48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60万头只,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3万亩、14万亩,引进山东诸城外贸有限公司、新疆盛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带动全县种植万寿菊1万亩、金银花2.2万亩。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在已经建成的20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食用菌产业园16个、果品产业园2个、蔬菜产业园2个,初步形成“一村一品”“连乡成片”“集片成链”“一县多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
四是共建共治,引领乡村新风尚。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以政治“把舵领航”,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智治“聚势赋能”,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约四会”、网格化管理、廉政“防护网”“一站式”服务和“一门式”办理“七个全覆盖”,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了新动能。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党建联盟引领型、崇文重教引导型、村民议事参与型、多元主体带动型、村社联建服务型、积分评价管理型等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行“巷长制”、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日扫日清”等环卫制度,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纳入村规民约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走出了一条共创共建共享的人居环境改善之路。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