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第四届“三毛散文奖”终评会议举行。在近两个月的作品审读基础上,7名终评评委经过6轮严格的评选和投票,以具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获奖散文集13部、单篇散文13篇,其中包括大奖各5件、实力奖各4件、新锐奖各4件, 获奖作品均获得评委总票数一半以上。曾挂职担任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职务的李晓东先生所著《天风水雅》获该散文奖实力奖。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天风水雅》,共29篇文章,包括天水风光、天水民居、食在天水、人文天水、天水人天水情几个部分,皆为李晓东在天水挂职期间和回北京之后写的关于天水的散文,亦是他以天水人的角度看天水、写天水的文章。他把眼、心和笔,对准了身边的小吃、山梁、街巷、房屋、古树、苹果、核桃、石头、雪,发现无处不脉脉动人,无处不含蓄深远。 《天风水雅》中也包括少量诗歌、辞赋,饱含了一个曾经的天水人,一个中华子孙对于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景仰,他将这些散文命名为“天风水雅”系列,既藏天水名字,更含城市精神。
李晓东,山西武乡人,文学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曾任《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研究方向为明清白话小说、中国现代戏剧、新时期文学,散文创作有“天风水雅”系列、“乡土·矿山”系列。
据了解,“三毛散文奖”是以定海籍当代女作家三毛命名的著名文学奖项,每两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华语作家征集和评选,旨在提升散文创作的水平,致力于推动散文这类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既重视推出优秀散文集,也重视推出优秀的单篇散文作品。本届“三毛散文奖”作品征集工作于去年4月正式启动,共收到参评作品562件。其中,散文集235部,单篇散文327篇。此次,入围终评的作品共有52件,作品涉及山水美景、传统文化、时代变迁、脱贫攻坚等诸多题材,写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气象,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创作的成绩。此外,参评作品还展现出艺术性的提高与文体的创新,或致敬传统文化,或拓展文体疆界,体现了近些年来散文作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探索。
直把他乡作故乡
——李晓东和他的《天风水雅》
秦岭(天津)
一方官员用春秋笔法书写自己参与管理的城市,古有之,今者何也!
我当然指随笔集《天风水雅》的作者李晓东。“天风”,乃天水之风;“水雅”,乃天水之雅。那一年,在京城担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的山西人李晓东辗转陇上天水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直把他乡作故乡”,于是有了《天风水雅》。据说李晓东这个实在太大众化的姓名在中国至少超过一百万,可合并同类项之后,就成了官员、编辑、作家李晓东。
——“馓饭市长”。这是街头巷尾的天水百姓对李晓东的称谓。官员在百姓眼里成为这般模样,就显得缈缈、夯夯、漫漫、酽酽了,如一脉心香,一种触动,一抹回味。
“娃娃老汉,热炕馓饭”。馓饭是天水人盘腿炕头、圪蹴崖畔大快朵颐的主食之一,说穿了就是连馓带熬至固态的玉米面儿黏粥加酸菜。因为操作过于平实简单,它像常态的万家灯火和袅袅炊烟一样融入俗世,反而名不见经传。但李晓东初来乍到,就把它变成了美文《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经天水在线网站和公众号同步推出后,立即拽开了天水老百姓的千千心结,当天点击量突破10万+,首创该网站同期最高记录。《人民日报》发表此文后,一位旅居欧洲的甘肃老人给我发来微信:“市长写馓饭,终于让一碗沉睡的吃食醒过来了。”在社会经纬复杂多元、人情冷暖阴晴圆缺的当下,一碗馓饭竟然如此神奇地打通了官界与民间、民间与馓饭、馓饭与市长、市长与底层之间的任督二脉,恰如独奏伴和鸣,单频伴共振,堪为古城一景。
和李晓东初识于他的《小说选刊》时代。他是我的小说《借命时代的家乡》的责编,并多次在乌兰察布等地的文学笔会中不期而遇。后来某次,他在微信中说:“你知道我在哪里?”我脱口而出:“乌兰察布。”当获知他挂职天水,我不由一愣,再愣。他说:“我来天水,来对了。你的老家,非同一般。”
李晓东在《天风水雅》的自序中有这样的文字:“我的故乡,也包括天水了。”
天水是考量一个人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的地方,假如你认为这是妄言,恰恰会让你的学养露怯。如若我提及伏羲、女娲、轩辕、李广、李白、苻坚、赵充国、姜维、上官婉儿们与此地的历史和血脉渊源,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因为我笔下的主角儿是当代人李晓东。他从一碗馓饭的味道里,一定闻到了这个城市熟悉而又陌生、古老而又新鲜、旷远而又深情的异质气息。继“馓饭”之后,又旋风般地在《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散文.海外版》《中华词赋》《作家》《飞天》《新民晚报》等报刊推出了《秋天天水,大道黄金》《雪朝寻雪》《卦台谒祖》《古巷高门》《青瓦如鳞》《花牛鲜红》《核桃青青》《桃之夭夭》《天水城赋》《女娲:臻美和声》《万象天水石》《天水,我的望乡崖》《新居》《永不消逝的电波——告别天水人雷达》《王若冰说大秦岭》等近30篇散文随笔。当一个地方官员的文化视野聚焦一个城市,当一个书写者涌泉般的文思与这个城市的步履合拍共音,当一个城市的品格与模样以迥异的姿态传遍大江南北,其意义的当下性已经不止于个人对一方水土的感情、激情和热情,不止于一种壮怀激烈的人文代言和主动发声,也不止于单纯的文化宣传,它在社会肌理之中产生的连锁反应,涟漪远荡,意味深长。
从东部到西部,这哪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合着是“天水”谁人不识君了。
陇上学界这样评价李晓东:“李市长是天水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使者。”这样的品评至少有三个值得咀嚼的话题。其一,官员与情怀;其二,角色与标志;其三,领导与使者。用公文体就是:“这一现象本身值得研究。”常理而论,党政机关自有其运行逻辑,领导干部自有其行为范式。作为市委常委,李晓东分管的工作领域既涉及市直有关部门,同时辐射到天水下辖的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张川等两区五县。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的日常工作轨迹:贯彻上级精神、参与集体决策、深入基层调研……可他却来了个鹏舒两翼,梅开二度。西部古城外在和内在的百般样貌,就这样带着一种学者属性的温度,在《天风水雅》氤氲的笔墨间亭亭玉立。
只身独旅,青灯孤守,伏案开笔。在小城机关大院苍茫夜色的空旷和寂寥中,李晓东到底有多少次“三更灯火五更鸡”,我说不好,又有多少次“和衣一觉窗白出”,我亦不晓得,我只晓得《天风水雅》的每一篇都切入天水肌理,每一章都链接天水经络,每一节都融汇天水风物。李晓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名作家,甚至坦言:“只是工作之余的点滴感受,兴之所至而已。”可他的创作却驾轻就熟,如行云流水,太极推手,彰显着完全区别于职业作家的情调和趣味。从《天风水雅》的行文理念、艺术风格不难看出,李晓东善于在典籍陈卷中寻史觅踪,乐于在历史投影下眺望一方水土,长于在古巷老墙的罅隙里感受人文气息,专于在田畴阡陌的地埂上倾听时光。他还不忘从中外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钩沉天水历史的异质性,不忘通过在老家山西、第二故乡天水的民情乡风层面探寻城乡变迁的足音,不忘采取引经据典、求证判断的方式进行历史的追问。在《天风水雅》里,天水的白娃娃、秦州呱呱、烟铺樱桃、花牛苹果、秦安桃子、清水核桃、古巷老宅、新村民居和天水的遗存、新貌、风俗、掌故、传说、俚语一样,分明是有血管、有翅翼、有呼吸的,这使他云卷云舒的叙事疏密有致,娓娓道来的讲述有滋有味,质朴丰饶的语言机巧灵动。“接地气,接文气,接人气,接现场。”这是一位读者的公众号留言。
近些年来,常有一些“著作等身”的官界人士把大作赐我“惠存”。自序中不忘来一番“本来不想出这本书,但身边的同志们多次建议我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却之不恭,只好为之。”而文本前十几页往往配以更高级别达官显贵的题词、与社会名流和眷属们的合影,文本则以台上时的“重要讲话”和“辉煌经历”为主,真是够“显祖荣宗”、“光前裕后”了。他把水当了酒,却想与人同醉。可李晓东不是。《天风水雅》的装帧干净素雅,文本云淡风轻,一如安放在树梢、屋檐上的心灵图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间纵然相隔千山万水,只要举头,你我就能一袭月华。
李晓东,一时让这个城市始料未及,或者说,这个城市终于适应了李晓东。
北京的一位艺术评论家告诉我:“在浮躁的当下,文学的光芒能在不同的阶层之间交相辉映,堪为一叹。”我把这归结为有意思的“三重奏”:一者,党政机关;二者;地方文坛;三者,大众读者。天水的百姓这样问我:“李晓东到底是一位遥远的他乡人?还是眼前的本地人。”当民间如此急于关注、期待他们的市长,这种情分孰轻孰重?孰宽孰窄?这般试问,又意味着什么?
《天风水雅》提供的答案似乎是:再远的远方,也可以是故乡。亦或是:人间无远近,脚下有故乡。
说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确乎是“直把他乡作故乡”。
2021年11月18日于天津观海庐
对话李晓东——
“要立足家乡这枚‘邮票’,把生养之地写深写透”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访 谈

胡晓宜:晓东先生好,首先祝贺你的新书《天风水雅》出版,另外作为天水人,很感谢你为天水写了这么多的文章。
李晓东:《天风水雅》共29篇文章,包括天水风光、天水民居、食在天水、人文天水、天水人天水情几个部分,都是我在天水挂职期间和回北京之后写的关于天水的散文,也包括少量诗歌、辞赋,还有给天水作家作品写的序言。数量不算多,体例也不太统一,但其中的确包含着一个曾经的天水人,一个中华子孙对于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景仰。
胡晓宜:在天水供职几年,天水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李晓东:天水是一个美丽丰富的地方。《天风水雅》里有一篇小文章《五彩天水》,说天水的色泽主要有五种:一黄,女娲在天水抟黄土造人,黄皮肤成为华夏子孙共同的颜色。“百王之祖,万帝之先”的太昊伏羲氏诞生于天水,天水可以说是中华第一都城,黄也是皇家的色泽。二绿,天水被誉为“陇上江南”,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天水着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共生。三白,很多外地人都知道“天水白娃娃”,说天水的女孩子皮肤白皙,容貌美丽,温柔贤淑。天水还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到天水挂职,就是中组部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干部锻炼项目选派的。星火机床、华天电子封装,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白电”产业实力强劲。四红,天水花牛苹果红深如海,毛主席亲自赞扬过。秦州大樱桃、秦安水蜜桃都鲜红欲滴,林果产业是天水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天水红色文化同样深厚,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均路过天水,在全国地级市中是唯一的,武山县还保存着毛主席路居的房屋。五蓝,“天水”,天和水都是蓝色的,因此,蓝是天水名字的底色。而清洁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将“天水蓝”深深印在人们心底,同时,天水还是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生活兴业的无限蓝海。
胡晓宜:天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对你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哪些人事风物最能触动心弦触发灵感,让你产生了一种逸兴遄飞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
李晓东:我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市,古称上党,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神话之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的地方。到山西省会太原读大学,兰州读研究生,上海读博士然后留下来工作,到天水之前,又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由于参加中央巡视组等机会,我深入走过多个省、地、市。比较下来,天水的确有它非常独特和珍贵的地方,值得深入发掘。天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当然是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十四大功绩,奠定中华文明的根基,大地湾先民燃起家庭的第一缕炊烟。其二同样重要,那就是秦之先祖在天水牧马,日益壮大,立国而后统一中国。毛泽东主席有诗句“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之郡县制,奠定了数千年国家治理的基本格局,天水下属之甘谷县、清水县,古称冀县、邽县,是最早设立的两个县。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长久考察发掘弘扬。
大家熟知的天水五大文化,每一项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除上段提及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外,三国文化、麦积山文化同样具有全局的意义。三国后期,天水是曹魏和蜀汉拉锯的前沿,在今天的天水方言里依然可以体现出来,如称“我”为“曹”。北伐失败,是诸葛亮的悲剧,但体现着历史的进步。三国归晋,司马氏取代了刘氏,“家天下”的概念受到根本打击,以后王朝兴替成为正常。中国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构成纵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构成横轴。纵是改革、横是开放,处于交汇点的麦积山,包括所在地天水,则融汇了改革开放。
胡晓宜:“馓饭市长”。这是街头巷尾的天水百姓对你的称谓,另外我读到秦岭老师最近给你新书所写评论中,说“陇上学界这样评价李晓东‘李市长是天水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使者’”,这点我很认同,那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赞誉?
李晓东:“馓饭市长”我很喜欢,虽然我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就不是天水副市长了,但直到现在,在北京遇到天水老乡,大家都还常这样称呼我,或给不认识的人这样介绍我。我有个习惯,从来不自称什么“职务”,我敢负责任地说,没有自称过“李市长”,哪怕转述别人的话,我也会改为“晓东”。我一直记着一位老领导说过的话,“岗位是暂时的,感情是永久的”,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水人的深情厚谊,无论我在不在天水工作,都是一样的纯朴真实,没有“人走茶凉”的落差感。我唯独喜欢“馓饭市长”这个名称,有时也会说,“市长不当了,馓饭一直吃”。
秦岭是天水籍著名作家,也是我多年好友。他对天水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深的研究,把“天水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使者”授予他,是很合适的,我是真心不敢妄称。但我希望这本《天风水雅》的小书,能为天水文化建设和传播发挥绵薄之功用。
胡晓宜:你觉得自己笔下的天水和本土作家笔下的天水有什么明显不同的特质?
李晓东:天水人文底蕴深厚,养育出许多优秀的作家,有的走出天水,如已故的霍松林、雷达,天津的秦岭、兰州的王选等。本土作家有王若冰、杨清汀、汪渺、李晓东(女,秦州区作协主席)、汪彤、胡晓宜等,不少是中国作协会员或已具备入会条件。王若冰、汪渺的诗,杨清汀、胡晓宜的散文,李晓东的小说辞赋,王元中、阎小鹏的文学评论,薛林荣的鲁迅研究等,都各有特色,达到相当水平,延续了天水文脉。我待的时间不长,对天水的了解也许还不够全面,或许还有些作家的作品未曾阅读,但仅凭已知的一部分,已足见天水的人文积淀。
我写这些散文时,是有意从“天水人”的身份和视角观察书写。第一篇文章《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发表于2017年2月14日,距离我到天水已近一年。一年里,我在天水工作、生活、学习、体验,渐渐成了一个天水人。因此,我更关注的是与天水人生活日常密切相关的事、物。呱呱、馓饭、苹果、桃子、核桃、树木、民居等等,两处最著名的国保单位麦积山、伏羲庙倒没有专门写文章。首先当然是还想再深入研究,不敢冒昧动笔。其次,麦积山、伏羲庙多为外地来天水旅游人士的首选,天下闻名,吟咏甚多,作为新天水人,我还是说一些外面人所不太知道的故事。虽然写的是凡尘小事,但我却从中国文化的大坐标中去考察,文中因此也时有宕笔,由天水之人、事、物生发出关于更宏观层面的感悟和论述。
胡晓宜:天水正在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你觉得怎么才能更好地宣传伏羲文化,讲好伏羲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天水,了解天水。
李晓东:“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概念非常重要,它再次明确了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明确了天水作为中华文明源头区的“长房长孙”位置,明确了天水落实国务院《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文化上的具体举措。我们宣传弘扬伏羲文化,既要注重伏羲文化的历史价值,更要开发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从当代视角看,伏羲文化主要有三方面意义,一是求取新知、探索真理的精神。伏羲登卦台山观天成圆、观水成曲,绘成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中华文明最初的两个概念就是“天”和“水”,太极圈用文字表述,就是“天水”。正是这种从日常事物中的提升抽象,迈出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第一步。二是为民服务、公平公正的情怀。伏羲实际上不是人名,而是岗位。又名庖牺氏,意即掌权食物分配权的人。只有公平公正、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承当此任。伏羲十四大功绩,涉及方方面面,但为大家服务,建立和谐的制度是核心。三是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意志。有一个现象,全国多地有伏羲,《天风水雅》里有一篇文章《天水平江话伏羲》。南方北方都有伏羲文化和传说,这很正常。天水是伏羲谱系的起源,伏羲沿渭河而东,走出大地湾,向更广远的天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创造中华文明的辉煌。
胡晓宜:你现在在中国作协工作,负责社会联络,对作家群体应该是比较了解的,那你觉得作家的使命应该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李晓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第一,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第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第三,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第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五,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我认为,一个好作家,就要以这五点为标准和追求,也是新时代作家应该自觉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西部作家,包括甘肃作家或者具体到天水的作家,我建议大家还是要立足家乡这枚“邮票”,把生养之地写深写透。作家秦岭离开天水到天津已经二十多年,担任了天津市和平区文联、政协的领导职务,但他的创作从未离开过天水,他最好的作品如《皇粮钟》《借命时代的家乡》等,都是反映天水人民生活的。最近加拿大北美出版社出了他小说集的英文版,小说集名就是《天上的后窗口》,讲天水人与水的故事。
胡晓宜:以后还有继续书写天水的计划吗?
李晓东:天水是人文富矿,值得持续发掘。接下来会写关于伏羲庙、麦积山的文章,努力从现在的眼光视角,抉发先辈的智慧和精神的价值意义。曾经想写个系列散文,只写出一篇《彩陶大地》,收在《天风水雅》里,后面计划还有三篇,题目分别为《非子牧马》《郡县治国》《关陇大道》,以学术的视角散文的笔法,探索书写天水在中国国家治理史上的标志性贡献。在天水工作时,也有些县区的领导、朋友给我出题目,让再写写天水的鸳鸯玉、雕漆、古琴等等,争取再出本书。天水已成为我文化积淀的重要财富,在今后的研究和写作中,将会时时出现天水元素,努力不负天风水雅的风范气质。
胡晓宜:愿这些美好的财富源源不断,也希望我们早日读到这些天风水雅的文字。
李晓东:谢谢晓宜。
李晓东,山西武乡人,文学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舆情处调研员、副处长,中央巡视组副处级、正处级巡视专员,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研究方向为明清白话小说、中国现代戏剧、新时期文学,散文创作有“天风水雅——天水散文系列”“乡土·矿山系列”等。
《天风水雅》
作者:李晓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精彩书摘:
一座城门屹立半山,土坯垒就,如窑洞形。门头书“伏羲城”三字,颜体,庄重敦厚。城建于宋代,夯土筑成。曲阜造城护卫孔庙,天水筑城供奉伏羲。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习学者,乃文王周易,源在伏羲。可惜孔子问礼于老子,只在洛阳,未能向西行;老子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应是回归卦台山了吧。
门朝正南,前有观景台。凭栏远眺,连山环抱,底部平坦,渭河穿山而至,呈S形流过,将盆地均匀分为两部分。伏羲为什么到了卦台山? 8000年时光已过,无人再见,但并非不可想见。伟大者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困境中实现飞跃,日常中造就非凡,偶然中开悟真理。
苏东坡千古绝唱“遥想公瑾当年”,我们后发先至,遥想伏羲当年。强健的伏羲为猛兽追逐,跑得飞快,却又逃无可逃,于是爬上山顶一棵最高大的树。猛兽不去,族人未来,困愁高树。安全无虞,猎食无法,下树无胆,于是,有些无聊了,“望望天望望地还有多少里”。
艺术心理学研究证明,非功利,是认知提升和审美发现的要素。司空见惯的太阳,忽然让伏羲感觉到了不一样。他发现了鲜红、热烈、耀眼、温暖的太阳最简单的形状——圆。这是人类认知史上的最大飞跃,由具象质变为抽象。猛兽未离而暗夜已至,月出东山,同是圆形。月光如皎,茂林隐约,山峦相连如环。日、月、地俱为圆形。天复明,族人至,猛兽逃。下到地面的伏羲,心中已嵌入那个深刻的圆。他折一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并不太圆的圆。一个空空的圆,似乎太单调了。伏羲想起了他山下的河。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出现在圆中。
——选自《天风水雅》之《卦台谒祖》
天风水雅,一脉心香
文/李晓东

(图为作者在天水西关古巷吃早点)
二〇一八年三月一日,一个极普通的日子,于我,却终生难以忘怀!
之所以用这个初中生作文式的开头,是反复考虑,实在“豪华”不起来。鲁迅为白莽《孩儿塔》写的序言中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我和天水的情感,也是一律。
二〇一六年三月,我作为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干部锻炼项目成员,到甘肃省天水市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甘肃,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走出山西的人生第一站,就是到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安宁区的确是一片安宁的净土,到兰州西站,才算“进城”,师生都自居乡下,与世无争,认真读书。博士毕业时,我已在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的华东师范大学度过三年岁月,丽娃小荷,长风翠竹,却时时忆起西北师大的新旧文科楼。博士论文后记里,我深情写道,“厚厚的博士论文的每一页,都浸润着黄河岸边的阳光”。郑州兰州之间,必过天水,甘肃境内第一站,出,则离家愈近,入,则离校愈近,都让人期待,感觉是我的望乡崖。
离开兰州十年后,二〇〇九年冬,因工作原因,在甘肃三个月。十载远游,“不思量,自难忘”。一夕来归,金城兰州,真的既“兰”且“金”了。冬日里,笼罩城市上空的黑雾,被青蓝的天空取而代之,女士几乎把眼睛都盖住的口罩也消失不见,迎面,是温暖的笑容。城市,高楼林立,昔日安宁的安宁区,也成了机器喧鸣的工地。夜游黄河,两岸华灯璀璨,金碧辉煌。白塔山上,“金城关”门楼、四库全书博物馆雕梁画栋,玲珑欲飞。抚今追昔,不仅感慨系之。
因任务需要,甘肃全省十四个市州我都走了一遍,也到了天水。路过多次,时隔多年,双脚终于踏上了望乡崖上。可仅只两天,步履匆匆,遗憾不知何时才能再来。工作对接的人,见面既短,名字都没记住。
不料,两天,却化作两年。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首先是一篇语言优美、哲理深邃的杰出散文。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初到天水工作时,回想当年读书工作的往事,历历在目,转眼两年又过,付出、收获、情谊、惜别,都藏在笔墨之中。挂职前,全天水我只认识一个人,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陶维国,是我读西北师大研究生的师兄,两年后,相知满天水。杜甫安史之乱入川之前流寓秦州,写下秦州杂诗一百十七首,中有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的故乡,也包括天水了。

(2018年2月28日,天水市书画界创作长卷为李晓东同志挂职期满送行。)

(2018年2月28日,天水市书画界创作长卷为李晓东同志挂职期满送行。)
三月一日下午,我正在房间收拾东西,因为不知不觉两年的挂职工作已入尾声,我即将回到北京原单位上班。这时接到电话,天水市十余位书画家,正在臻美和声艺术众创空间,集体创作一幅长卷,给我送行。我惊讶而且感动,但整理房间,杂事不少,稍见模样,已到下午六点。带着愧意到达现场时,创作已完成大半。臻美和声宽敞的演出大厅里,摆开一长排桌子,宣纸连接的长卷铺在桌上。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宇春,市文化馆馆长、市书协副主席李靖,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贾利珠……正在俯案创作,有几位,我还不大熟悉,甚至没有见过面。
我虽然从中国作家协会这样的文化单位到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挂职,我的工作分工却始终没有涉及文化,先后分管过金融保险、人民防空、智慧城市、妇女儿童,以及粮食流通、招商引资、智库论坛、电子商务、工商联等领域,只分工联系过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所以,文化界的活动参加过一些,但不多,也没为他们单位或者个人解决过任何问题。
开卷第一幅,是周宇春主席书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我小学时早已背熟,熟则无奇,但此情此景,却直入心灵。周宇春书法风格明显,一眼可识,楷中藏隶,古朴庄重,让我感受到深重的情谊。吾虽姓李,却不敢妄攀祖籍天水的李白。而且,李白在中国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不容轻慢的。大家之所以将此诗赠我,大约是肯定我为天水文化传播和文化普及做的些微小事。
当地网媒“天水在线”,报道了这次活动,“附录”是我写的十多篇关于天水的散文,还配了说明:“挂职期间,李晓东同志共创作了十五篇宣传推介天水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对提升天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贡献。”写作以天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散文作品,既是发挥特长,也属偶然为之,还有些无奈之举。到地方挂职,如何对接原有资源,为当地服务,是应有之意,也是众所期盼的。但我任职的作家协会和挂职后分管的金融、人防、招商等,距离的确很有些大,倏忽一年已过,很可能碌碌两载,无息无声,心中自是暗暗焦急。

(天水馓饭)
二〇一七年春节,我的爱人和女儿到天水过年,想让生长在上海的孩子体会一下西北年味。在天水,我发现了小时候吃的一种用玉米面做的稠粥,在我家乡早已绝迹,天水却城乡处处受欢迎,当地名“馓饭”。考虑到女儿对环境的要求,太“原生态”的地方不敢带她去,就去了一家很有些小资味道的叫“这家小院”的茶餐厅。我和爱人大呼过瘾,女儿却一口不吃。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念远在山西的父母弟妹,还有穷而不困的少年时代,于是写了《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
该文本意是抒发个人情感,关注“小我”,可在天水工作近一年,不知不觉,感情日增。文章开头,写下这段文字:“到天水工作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天水是中国文化传承最正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被命名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名至实归。”当然,这段文字本意还在引出“馓饭”这个主体,文章在二〇一七年二月十四日“天水在线”发表,当天微信公众号上阅读数就突破七万,不少读者留言,对我发掘天水文化给予肯定,又热情期待。甚至有年轻情侣,捧着鲜花去我吃过的“这家小院”茶餐厅吃馓饭。于是生意一时火爆,馓饭,也成了情人节的热门话题。我因此还得了个“馓饭市长”的称号,人见到,都说“我看了你的馓饭”,或“请你吃馓饭吧”。
正如读者留言,“看到这篇关于馓饭的文章,让在外面漂泊的我们,这些天水的游子,更加想念家乡,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民以食为天”“故乡在胃里”,馓饭虽小,却承载着多少对故乡、对亲情、对文化、对岁月的深情。我忽有所悟,一地方所需要的,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投资,高楼大厦的项目;文化发掘和宣传弘扬,同样重要而且需要。

▲图为作者在天水西关古巷(大巷道)考察
于是,工作之余,我开始有意识地书写关于天水的散文。天水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真是名至实归,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华夏祖庙伏羲庙,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汉飞将军李广墓,杜甫吟咏的南郭寺,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街亭古战场,轩辕故里清水……都是名满天下的著名景点。但我想,还是要从一个天水人的角度,从内部、从身边看天水,写天水。所以,我把眼、心和笔,对准了身边的小吃、山梁、街巷、房屋、古树、苹果、核桃、石头、雪,发现无处不脉脉动人,无处不含蓄深远,而且,几乎每篇都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和赞扬,我把它们命名为“天风水雅”系列,既藏天水名字,更含城市精神。
我只是顺自己所长,写了几篇关于天水的散文,竟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从中,我既看到文学的力量,也发现了百姓对文化的渴望。正如十九大战略判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既包括物质的不平衡,也包括文化的不平衡。

一次,臻美和声艺术众创空间的负责人陈永强问我,能不能在这里给大家讲讲课。我说:“可以。我手头现成有两个课件,是关于《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讲哪个?”他回答:“先讲‘三国’,听众更感兴趣。”我本来想讲一次,结果共讲了五次,时间跨度半年多。每次讲,我都西装领带,一丝不苟,而且,全程两个多小时,坚持站着讲,也很少喝水。我要对得起在晚上自发来听课的天水人。他们中,少数我认识,更多的是陌生人,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如果说第一次,有人可能出于好奇,一个副市长,怎么不“讲话”,改讲课了?后来,他们和我一起,神游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体察中华智慧,解析历史发展、国家统一的必然规律。虽然工作一天后,再站着讲两个多小时,结束时,会有些累,却很兴奋,觉得也是尽自己的力,为挂职地做了点事。第五次讲课结束时,我读李敖的《孔明歌》,读到“孔明事业终成空,孔明心儿热”时,眼眶也发热了,耳边响起的,是听众热烈的掌声。

除了解读“三国智慧”,我还讲了《君子之道——论语的智慧》《混乱的年代,美丽的人生——谈魏晋风度》《中国文学产生机制与当代文学发展》等。因讲课需要,我也系统地对这些问题做了梳理研究。离开天水前最后一天下午,我做了告别讲座《解读红楼智慧》。《红楼梦》里有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我与天水,虽然分别,却感情深致,依依惜别,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到羲里娲乡,中华文化源头区工作两年,是一生的幸运。
长卷书法,绘画相间。国画“渭水秋深”,数笔出神,斜阳枯草,寒鸦古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境界跃然纸上。渭河自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发源,经天水到陕西,渭河,也是天水的母亲河。分别时在早春三月,渭河景象与深秋时节相似,虽“挥手自兹去”,留恋凄切,却蕴含温暖。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天水市美协主席贾利珠,初习油画,转而国画,倾心西北山川风物,天水湖中红莲翠荷,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象,别有的,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意韵。周敦颐乃宋明理学创始人,《爱莲说》实以莲寓君子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秀才人情纸半张,这半张半张连在一起的纸,是一片又一片舟船高铁飞机都载不动的情谊。
天水市文化馆馆长李靖,书法潇洒明丽,有书圣遗风,书明代于谦梅花诗:“玉为肌骨雪为神,近看茏葱远更真。水底影浮天际月,樽前香遍酒阑人。松篁晚节应同操,桃李春风漫逐尘。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支谁寄陇头春。”甘肃最大的一株蜡梅,就在天水贾家公馆,现为六十六号文化产业园,寒冬至早春,梅香十里,沁人心脾。天水地处陇东南,是陇原大地最早迎接春天的地方。剪一枝蜡梅带到北京,让万米高空,京华首都,都洋溢着陇头春。
长卷跋语,由《秦州文艺》主编李晓东女士撰写。不错,和我完全同名,只是性别迥异。自小到大,“李晓东”认识十多个,女士还第一次见到。女李晓东散文小说都不错,尤工古体词赋。跋曰:“时维早春,岁在戊戌,逢天和气朗,为李君晓东先生饯行。方家操管,群贤染毫,略表寸心万一。先生为学则直追鸿儒,为官则鞠躬履方。内能治身,外能得人,可谓君子。秦州两载,诗文璀璨,扬本土文化,书赤子情怀,诚为吾等同仁感佩。因赋古风,祝君鹏程:人间少高士,长啸听松涛。他年江湖去,纵马亦天骄。”语甚赞誉,实不敢当,引录于此,以为警励,唯心相通,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