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殡仪馆:身处“疫”线 守护逝者尊严
——疫情期间走进殡仪馆体验殡葬一线职工生活
每当重大祭祀节日,便是殡葬职工最忙最累的时候。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殡葬从业者作为此次疫情防控中防疫、战疫的最后一道防线,担负着特殊的重任。在疫情日趋严峻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奋战在遗体接运、处置、对逝者家属的安抚以及阻断疫情扩散的防护工作中,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
防控卡点 馆领导替班值守
11月5日下午3点,天气阴冷,笔者顶着瑟瑟秋风来到了泰山路天水市殡仪馆。馆长杨君明正在大门口防控卡点值守,只见他通过查码测温登记同意两名治丧群众进入,又赶紧拎来两瓶消毒用品倒进电动喷雾器里配兑,杨馆长一边忙碌一边说:“值守人员去做第七轮核酸检测了,临时替一会儿,疫情这么紧,这儿一刻也不能离人……”还没说完,他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局领导打来的,听着电话那边提供的新情况,他一边认真回应,一边招呼笔者通过测温通道去值班室。
走近值班室时,安装在那里的红外测温仪远远就响了,来客登记表、消毒洗手液、一次性手套、口罩、纸巾等,杨馆长介绍说,这都是给治丧群众免费提供的。“我们从10月27日开始就24小时常驻单位了,全体职工分两班,一班驻守单位,另一班居家办公。疫情防控是目前当头大事,我们单位是公共服务场所,是重点中的难点。”
对于疫情防控工作,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前几天局领导几乎每天来馆里督查值守情况,要求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不留任何死角。为此,馆里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学习省纪监委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提出的“八个严禁”要求,压紧压实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体职工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殡葬服务工作不打折扣。
火化间 业务股长亲自“上岗”
下午4点10分,笔者在业务接待室见到了业务股长刘五合,一进门,就看到地上支着一张简易床,角落里堆放着十几箱方便面。他起身相迎的瞬间,第一个动作竟然是从电热器旁先拿起打湿了的鞋穿上。
细问之下才得知,他刚刚带领接运组一班人从麦积区拉业务回来,由于疫情严重,刚去的一个小区实行封闭化管理,他们严格履行各种查验手续后才走近逝者,由于疫情,逝者亲属就住在邻近小区也不能到跟前见逝者最后一面,他组织人员为逝者净身穿衣,然后按丧属要求细心周到地完成各项程序后才接灵下楼,其间不小心双脚浸进院子的水里。
刘股长曾获“全省殡葬行风建设先进个人”“市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他从1999年开始一直在殡葬行业一线岗位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笔者来到火化车间,刚进门,只见一名火化师身着防护服推着一具遗体走向2号火化炉,他将遗体安顿好以后,面色沉静地向遗体深鞠一躬,然后开始火化操作。刘股长走过去,详细询问了遗体信息核对、废弃物无害化焚烧处理等情况,他介绍说,火化炉开启后温度在700至800℃,盛放遗骨的炉板冷却后温度也在200℃以上。“穿着全身包裹的防护服,工作起来后背都是湿的,加上汗水含盐高,里面的工作服后背颜色都褪色发白。”刘股长说,“由于疫情,最近工作量非常大,遗体接运回来大部分都选择立即火化,丧属们因此心情非常悲痛。”正介绍着,另一名火化师正准备装纳从1号炉出来的骨灰,刘股长走过去,他洗手、戴上礼仪专用白手套,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你看,从脚部这儿开始逐渐往上,最后将头部放在骨灰内盒最上层,这样人才是正的,这是对逝者的最基本尊重。”刘股长说。
餐厅 八名接运工吃热饺子
下午5点30分,刘股长的电话响了,天河小区有业务,丧属要求双车服务。他立即安排四名接运工,穿戴好一次性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鞋套和手套等前去接运。6点10分,正当职工们准备开饭的时候,刘股长的电话又响了,麦积区星火厂家属院又有业务,紧接着另一班接运工穿戴上装备按时出发……
由于疫情分布,近几天对于麦积区的业务,馆里特别重视接运工个人安全防护,单位除了统一组织职工进行多轮核酸检测外,给各岗位人员都配发了防护用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讲解健康防护知识,加强心理健康培训等。同时,为化解疫情严控与丧属想做传统祭祀之间的矛盾,馆领导带领成员逐一吊唁每位逝者,对丧属进行心理安抚,劝导丧事从快从简办理。对重点区域每天进行消杀,尤其是遗体接运车、火化炉、火化车架、冰棺等使用频繁设备,严格执行使用一次消毒一次制度,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等接近晚上8点,两班接运人员才各自完成任务回到单位。杨馆长通知餐厅准备开饭,当笔者来到整洁干净的食堂里时,餐厅负责人徐亚明带领所有工作人员齐上阵,为八名职工精心准备了水饺。职工们吃上热气腾腾饺子的那一刻,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港湾,这就是家。
谈及岗位辛苦,徐亚明说,他们不是最累的,也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就是这些接运组的职工,这次单位虽然分班轮流上,但接运组由于任务重,没有一个人居家休息。疫情过不去,他们就休息不了。说着他打开自己的手机让我看昨天的业务记录:19︰44分,刃具厂家属院业务;23︰02分,阳光时代广场业务;00︰27分,道北十字路非正常去世业务;7︰42分,公路段业务……“他们昨天一晚上没休息,有人累得饭都不想吃,他们中有的同志家里还有小孩,回不去,各自家人也都能理解。”徐亚明说。
随访手记
殡仪馆是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地方。疫情形势异常严峻的当下,为阻断疫情传播风险,馆里叫停了大部分服务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陪伴逝者的除了三五位亲属外,剩下的只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业务这么繁忙,是不是经济效益也上去了呢,私下聊天中,刘股长告诉笔者,疫情当下,选择性服务项目都停了,现在开展的都是些基本殡葬服务项目,馆里今年开展为民办实事,将属非火葬区正常死亡人员实施火化也纳入免费对象,特殊时期,遗体处理不仅涉及到公众切身权益,还关系到百姓情感,作为国有殡仪馆一定要把握“守底线”原则。探访结束后我加了杨馆长微信,第二天,在微信中我看到几组照片:车辆外出返回工作人员先在馆外进行消毒;深夜业务楼的几个对外窗口灯火通明;选择停灵业务的,虽然丧属不在,但工作人员在守灵厅为逝者布设了寄托哀思的挽联、鲜花及香烛……杨馆长在微信里说,生死之间有温情在。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只想通过热心的服务让家属们感到温暖,让家属觉得馆里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哪怕是一个眼神,一杯茶,一个搀扶。有爱,殡葬也能暖如三春。

(治丧群众通过查码测温通道进入)

(接运组接到任务后驶车急驰而出)

(业务楼服务窗口深夜里灯火通明)

(凌晨接运车辆回馆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