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六中考点为盲人学子单设考场

(演出中,张耀东拉起琴来神情很专注。)
兰州晨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6月7日,天水六中考点的86考场,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专为天水盲人学子张耀东单独设的一人考场。据了解,为高考学子单设置考场,这在天水考务史上尚属首次,彰显了对特殊考生的人文关怀。
6月6日,本报以《天水盲人学子矢志不渝终圆高考梦》为题,报道了天水盲人学子张耀东备战高考的消息后,孩子身残志坚的品质和教育部门对残疾考生的关爱引起社会和媒体关注。
开考当日上午8时许,状态良好的张耀东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考点,显得开心而又轻松。当天考试结束后,张耀东的妈妈对记者说,孩子的考场考题字号放大并允许带电子放大镜,一切都是按事先上级教育部门部署在顺利进行,开考第一天,张耀东感觉考得基本上还可以。据张耀东的妈妈私下了解,张耀东是今年全国3名盲人考生中,惟一一名打小在正常学校走读,继而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
自小患有眼疾,18年来却从未放弃学业
天水盲人学子矢志不渝终圆高考梦

(闲暇之余,去给老人拉琴是他最开心的事。)
盲人分全盲和低视力,天水一中高三(14)班学生张耀东一只眼看不见、另一只眼只有0.02视力,属于后者。为了能和普通考生一起考大学,他无论从学习上还是行动上,要比常人付出的多得多。看不清试卷的他能否参加高考,以圆他的高考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3月28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6月3日,张耀东的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状态良好,已做好赴考准备。

张耀东和同学们在一起(中间男生)
患先天性眼疾 求学路上多坎坷
说起儿子18年来的成长经历,张耀东的妈妈李女士说,张耀东出生3个月时,她意外发现孩子的眼睛好像不太对劲,对光似乎感觉微弱。情急之下,她和丈夫抱着孩子四处求医,但各大医院几乎一样的诊断结果无异于晴天霹雳,让这对年轻父母欲哭无泪。“中医把这种病称之为‘青盲’,西医则叫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这种病目前因无药可医,医院均放弃治疗。”李女士说。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冷静下来之后,李女士一家开始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想办法。
“上小学时,为了让他享受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快乐,想尽办法让孩子进了普通小学。出人意料的是,孩子视力不行但听课效率奇高,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天水逸夫中学。然而中学不比小学,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和功课种类的增多,孩子面临的困难也随之而来。”身为教师的李女士说。上初中以来,虽说张耀东一直坐在第一排,但还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上课全凭去听。为了尽量保护仅存的微弱视力,孩子只上早上半天课,而每天晚上的作业,则全部是妈妈念题,孩子说出答案后,再由妈妈替他书写完成。从上中学起,张耀东的眼疾注定了他在求学路上要比别的同学付出许多。对他而言,最难的是如何才能参加中高考,招生方会因为他一人而放大试题字号让他参加考试吗?现实问题摆在眼前,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一边为了孩子的考试四处奔波。2011年,终于有了结果,天水市教育局不但同意张耀东参加普通中考,而且很人性化地给他单设考场。考试结束,张耀东不负众望,成绩优异,遂被天水一中录取。

课间时间,张耀东借助放大镜练识物。
期盼参加高考 多方奔走闻喜讯
没上高中前,面对孩子的未来,李女士和丈夫看不到一丝希望,除了尽力培养、尽力奔走似乎别无他法。“据我们了解,我省尚无盲人参加普通高考的先例,我的孩子能不能取得高考资格,当时都是未知数。”李女士说。
为了减轻眼部疲劳,从2009年起,妈妈开始请盲文老师教他盲文,张耀东已用盲文读完《中国盲童文学》,正在读《让孩子自信过一生》。与此同时,他的二胡也拉得很好,曾在第七、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得大奖。2013年,品学兼优的张耀东被评为天水首届十佳少年。
2013年4月1日,张耀东以《我要参加高考》为题,给教育部写了封信。他的信中写道:“我是一名盲人,今天能坐在当地省级重点中学读书,是我付出几倍于常人的艰辛努力得来的结果……现在,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从小学到高中,我和普通学生一样,上的是正常学校,我也希望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在公平的起点上竞争上大学。为此,家长带我找过中残联、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兰州医学院,并和许多学校书信联系,但都因没有招收过我这样的学生,无法按正常生接收我入校。我的梦想就是和许多正常学生一样能上一所普通的大学,希望教育部门能帮助我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张耀东学习在继续,家长奔走未停歇。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整整奔走了3年的爸、妈看着用功学习的儿子,焦灼不安。“18年的坚持,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其中的辛酸自不必说。无论孩子将来考得如何,高考最起码给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李女士说。
喜讯传来,今年3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有盲人参加考试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等要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终于取得高考资格时,李女士一家人激动万分,喜极而泣。为了表达感激之情,4月8日,张耀东的爸爸将写有“盲人高考无障碍,教育平等现通途”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教育部,聊表寸心。
据介绍,由于张耀东的视力太差,读题需要花太多时间,除此之外,不借助放大镜,他甚至看不见自己写的字,一笔一画只能凭感觉,对不熟悉他笔迹的人,辨认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此,此次高考中,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将提供大力协助,其中包括提供大字号试卷、单独考试以及携带电子放大镜等方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兰芳
特别的考场 唯一的考生
甘肃日报记者牛彦君
他特殊,因为他是高考盲人学子,一个人一个考场;他普通,因为他与正常的孩子们参加了一场正常的考试。
这个夏天的高考日,注定特殊而普通。这是一个特殊考生追求参加普通高考圆梦的日子,他由此成为了我省首个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
他,就是品学兼优的天水首届十佳少年张耀东。
考场内唯一的考生
6月7日,天水六中考点的86考场,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专为天水盲人学子张耀东单独设置的一人考场。据了解,为高考学子单独设置考场,这在天水考务史上尚属首次,彰显了对特殊考生的人文关怀。
开考当日上午8时许,状态良好的张耀东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考点,显得开心而又轻松。考试结束后,张耀东的妈妈李女士说,孩子的考场考题字号放大并允许带电子放大镜,一切都是按事先上级教育部门的部署在顺利进行。
据了解,张耀东是今年全国3名盲人考生中,唯一一名打小在正常学校走读,继而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
对于考试结果,李女士透露出的是坦然,她说,有付出就有收获。然而,对于孩子的艰难求学之路,她与家人却付出了更多。
身患“青盲”坎坷求学路
盲人分全盲和低视力。一只眼看不见、另一只眼只有0.02视力的张耀东属于后者。
张耀东出生3个月时,李女士意外发现孩子的眼睛似乎不太对劲,对光好像感觉微弱。情急之下,她和孩子爸爸抱着孩子四处求医。然而,各大医院的诊断结果几乎一样。
“中医把这种病称之为‘青盲’,西医则叫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这种病目前因无药可医,医院都是放弃治疗的。”这样的诊断结果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年轻的父母欲哭无泪。
“孩子虽说眼疾严重,成了别人眼中的‘残疾人’,但在我和他爸眼里,从没把他当残疾人对待过。”身为教师的李女士说,上小学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和正常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让孩子进了普通小学。出人意料的是,孩子视力不行但听课效果很好。2008年,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天水逸夫中学。
李女士说,为了保护孩子仅存的一点点微弱视力,孩子在初中只上早上半天课,学校晚上布置的作业,全部由她念题,孩子说出答案后,再由她代替书写完成。
2011年,天水市教育局不但同意张耀东参加普通中考,而且很人性化地为他单设考场。考试结束,张耀东不负重望,以优异成绩被天水一中录取。
致信教育部终圆高考梦
从2009年起,李女士开始请盲文老师教孩子盲文。张耀东已用盲文读完《中国盲童文学》,正在读《让孩子自信过一生》。与此同时,他的二胡也拉得很好,曾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得大奖。2013年,品学兼优的张耀东被评为天水首届十佳少年。
2013年4月1日,张耀东以《我要参加高考》为题,给教育部写了封信。他的信中写道:“我是一名盲人,今天能坐在当地省级重点中学读书,是我付出几倍于常人的艰辛努力得来的结果……现在,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从小学到高中,我和普通学生一样,上的是正常学校,我也希望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在公平的起点上竞争上大学……”
“18年的坚持,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其中的辛酸自不必说。无论孩子将来考得如何,高考最起码给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李女士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3月28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高考前夕,省招生办公室得知张耀东同学的情况后,立即协调天水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单设考场,这意味着张耀东终于取得了高考资格。那一刻,李女士一家人激动万分,喜极而泣。随后,张耀东的爸爸将写有“盲人高考无障碍,教育平等现通途”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了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