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10月26日,由文化部主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落下帷幕。我市选送的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独唱《羲皇故里》捧来“群星奖”、文化项目“和谐之春”亮相“群星奖”。消息传来,令全市人民为之振奋。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文化工作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文化建设的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麦积圣歌》、《羲皇故里》、“和谐之春”获此殊荣,对宣传天水、推介天水,促进天水与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天水文化旅游事业实现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促进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水文化绽放“十艺节”
天水日报 ■孙镇 吴凯飞/文 配图:天水在线

十艺节,艺术繁花频绽放。10月26日,从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传来喜讯,我市选送的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独唱节目《羲皇故里》荣获第十六届音乐类“群星奖”,社会文化项目“和谐之春”天水市春节系列文化活动荣获第十六届项目类“群星奖”。同时,《麦积圣歌》男主角皇甫鸿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边肖获得“2013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女主角乙弗的扮演者窦凤琴获得“优秀表演奖”。这是我市建市以来,文化艺术作品获得的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政府奖项。每一顶桂冠的取得、每一部作品(剧目、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倾力支持,更离不开每位文艺工作者的辛劳付出。

《麦积圣歌》摘得“文华奖”
谈到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在济南章丘演出的盛况,随团采访的天水日报社记者刘欣仍显得很激动。他说,按照“十艺节”组委会演出时间安排,《麦积圣歌》10月13日晚和14日晚演出两场。当晚,观众早早来到济南市章丘文化中心大剧院。19时30分,随着委婉动人的《麦积圣歌》序曲响起,天水秦腔唱响“十艺节”的帷幕拉开。扣人心弦的剧情、委婉动人的唱腔、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深深吸引了台下的每位观众。无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前来观赏秦腔戏曲的年轻人,都被凄美的剧情所牵动,目光紧盯着舞台,盯着剧中人物的唱念作打、一举一动,细致认真地聆听着秦腔之声的荡气回肠、动人凄美。不断推进的剧情,消弭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距离。台上演职人员演得真情并茂,台下观众看得真诚投入,整个剧场都被窦凤琴所塑造的乙弗氏,这位集佛性之慈、人性之善、母性之美的伟大女性形象所感染、所感动。演出到高潮时,台下的掌声波涛般一阵接着一阵,席卷了整座剧院。这激情激动的掌声,传递出来济南章丘市民,对于陌生天水秦腔戏曲的赞誉与喜爱。演出结束后,观众仍然沉浸在《麦积圣歌》的感人剧情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之中,当谢幕的演职人员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全场观众起立喝彩,并长时间鼓掌祝贺,以此来感激舞台上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感谢《麦积圣歌》秦剧带给自己的惊艳。

10月30日,记者在市秦剧团见到了载誉归来的团长董秦,他饱含感情地擦拭着标有“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的奖牌,谈到获奖,董秦不无感慨,《麦积圣歌》从2009年9月创排伊始就面临着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等重重困难,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各位演职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精心排练,将该剧搬上舞台,并历经多次修改打磨,先后荣获甘肃省新创剧目大奖、中国秦腔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等奖项,剧组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劳动先锋号”荣誉称号,先后在天水、兰州、宝鸡、西安、平凉、庆阳、嘉峪关、张掖、宁夏、上海、乌鲁木齐和北京梅兰芳等大剧院一百余场次盛大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广大观众和戏迷的赞誉好评。这次在山东省举办的“十艺节”舞台上,代表甘肃省与来自全国各地选送的87台精品剧目一比高下,《麦积圣歌》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高度评价,并荣获由文化部颁发的‘文华优秀剧目奖’。这一荣誉,标志着我市文化艺术事业达到一个新的巅峰,为天水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也为进一步繁荣天水文化艺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羲皇故里》捧来“群星奖”
我市代表甘肃省选送的市文化馆独唱音乐作品《羲皇故里》,是我省参加群星奖参评活动惟一一个获得音乐类群星奖的作品。歌曲以伏羲文化为主线,反映、歌颂了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能代表天水乃至甘肃站在全国大舞台上演出,倍感压力的同时也觉得特别自豪。”谈起这次比赛,市文化馆馆员、《羲皇故里》演唱者王小艳感触很深。她回忆说:“经过第一轮的初选,与全国其他105件音乐作品在山东烟台进行现场复赛。当时我看了其它省市的音乐作品后,给我的压力很大,他们的作品从内容、舞美、音乐制作等各个方面显得丰富、饱满。音乐上,它们全部是以管弦乐、交响乐队的伴奏来录制完成的,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感。”她说,《羲皇故里》的舞台效果等方面与其他作品相比略显单调,但是我想音乐门类决赛比拼的已经不是唱功、演唱技巧、技法,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地区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要想获得好成绩,只有在比赛中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尽自己最大努力进行演唱。比赛过程中,有观众说,原来以前在童话故事里听到的,书上看到的伏羲画卦,女娲补天的故事都是出自你们天水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听到这些话时,作为天水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所唱出这首歌的宣传效果已远远超过了比赛最终的结果。《羲皇故里》的获奖,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天水群众文化艺术迈向全国的坚实的一步。

“和谐之春”亮相“群星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过一个“文化年”。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全市人们过一个喜庆欢乐的文化年,从2002年开始,我市每年在春节期间都要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突出了“服务农村、服务社区、服务基层”的基本导向,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和持续作用,在群众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逐渐成为了一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110个项目类群星奖的获奖作品中,我市选送的“和谐之春”春节文化系列活动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六届项目类“群星奖”。
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博告诉记者,一年一度的‘和谐之春’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包括“广场文艺汇演”、“业余戏曲大赛”、“书画摄影展”、“灯谜晚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自2002年以来,我市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春节惠民文化活动,十多年来,活动开展220余场,参加活动人数1.5万人次,受益群众近350余万人次,活跃了市民春节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得到了市民的热情支持,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天水市不可或缺的春节文化大餐。
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刘锋说:“文华奖、群星奖的获得,是我市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和谐的‘大文化’理念,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天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创造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塑造文化天水形象,展现‘天水文化’风采,使文化成为天水的城市之魂,成为促进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谱写天水文化繁荣新乐章,推动天水文化建设大发展,以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天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下大气力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积极实施“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创编了《伏羲颂》、《麦积圣歌》、《邓宝珊将军》、《水洛城》等大型精品剧目,打造了“陇右讲堂”、“天水大舞台”、“相聚天水合唱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扶持壮大了天水雕漆、汉唐陶艺、甘谷麻编等一批代表性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天水文化大市建设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