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打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访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
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赵建卿

“着力打造全省特色文化大市”,“努力将天水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天水给出了这一响亮的回答。
天水如何在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指引下,通过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上述目标?11月5日,本报记者就此对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进行了专访。

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产业
记 者:马书记,您好!在您看来,努力将天水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马世忠: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刚刚结束的天水市六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力争把天水建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
天水是“羲皇故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还有陇右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这些都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特别要看到,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可持续等优势和特点,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同时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天水来说,尤其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文生财、以文富民。

从文化事业走向文化产业
记 者:那么,要想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天水又有着怎样的远景规划和具体打算呢?
马世忠:在天水的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伏羲文化,这一文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天水文化最亮丽的名片。
因此,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天水文化产业,就必须以弘扬伏羲文化为主线。要在坚持办好甘肃省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主题文化活动的同时,继续做好伏羲文化这篇大文章,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真正使天水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我们就是要依托天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重点培育特色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围绕发展壮大旅游文化、民族演艺、工艺美术品、会展节庆等特色产业,制定出台更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落户天水。
实际上,近年来,天水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截至2010年,天水市核心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发展到809家,扶持壮大了天水麦积山汉唐陶艺公司、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公司、甘谷麻编工艺厂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73亿元上升至2.55亿元,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我们要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文化龙头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产业群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天水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达到9.25亿元以上。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的陕西省以外的城市,我们还要尽快和西安在文化旅游上真正对接起来,通过西安乃至关中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促进天水的文化产业发展。

记 者:正如您所说,天水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但是,我们注意到,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天水文化产业存在着规模还不大、产业链还不长等问题。请问,天水将采取哪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马世忠:在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几年来,天水努力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立足地域历史文化,精心策划,重点打造了《麦积圣歌》《邓宝珊将军》等一批艺术精品力作,获得了圆满成功。
在打造这些文化品牌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缺乏。因此,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上,我们要力争在文化发展资金筹措上取得突破。要建立起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1%以上。扩大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要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环境,促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
但是,光有资金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像《麦积圣歌》这几个目前叫得响的艺术品牌,参与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如果仅靠天水市秦剧团、歌舞团、艺术院团的人员,是不可能创作出来的。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才不足是一大瓶颈。文化领域的产业发展人格化特征明显,发展文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加大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这里还有一个深刻的启示,当时这几个重点剧目创作时,一边是面向全国找人才,一边是在天水市面向全社会聘人才,打破了传统的用人界限。这也说明,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要积极探索建立扶持转制文艺院团发展、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文化市场准入管理等机制,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从文化产业到“两轮驱动”
记 者:在努力打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作为全省的人口大市,天水又如何更好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文化需求?
马世忠:我们在讲文化产业发展时,要考虑到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双重属性,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特别是天水,作为一个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文化发展上城乡差距更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城乡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这就要高度重视文化投入。要着眼于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将项目和资金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倾斜,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农村文化大院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送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