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当前旱情通报
天水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利局局长薄海明
(2009年2月8日)

去冬今春以来,全市降雨严重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普遍出现了旱情,近期旱情进一步加剧,旱情十分严重,为上世纪90年代自1992年,1997年、2000年、2007年的又一次旱情最为严重的春旱年份。主要表现:
一、干旱范围广,灾害影响大
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全市山川普遍受旱,尤其是海拔1700米以下的浅山易旱区表现为重旱。过去较为阴湿的张川、清水等县二阴山区也全部受旱,甘谷、秦安、麦积、武山旱情尤为严重,渭北山区重于渭南山区,浅山区重于高山区。全市7个县区124个乡镇普遍受旱,其中71个乡镇旱情最为严重,主要是秦安县王尹、郭嘉、王窑、千户等17乡镇,武山县高楼、桦林、龙泉、咀头等15乡镇,甘谷县大石、礼辛、安远、大庄、西坪等13乡镇,秦州区中梁、西口、关子等5乡镇,张川县大阳、马关等4乡镇,清水县郭川、丰望、贾川、远门、土门、王河等9乡镇,麦积区五龙、琥珀、中滩、新阳、石佛、社棠、元龙、花牛等8个乡镇。
二、降水异常少,无雨日数多
自去年11月份以来,将近90多天未发生有效降水,降水普遍偏少2—5成,初冬(12月)无有效降水,1月上旬各地偏少2~9倍;中旬仍无降水,以晴朗天气为主;下旬各地普遍偏少6成到1倍。为近10年来冬季降水最为偏少的年份,旱象蔓延进一步扩大,且持续加重,早春三月有效降水可能性很小,旱情形势十分严峻。
三、灾情程度深,经济损失重
一是干旱导致部分山区群众饮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靠饮山泉、小溪及水窖水,转变为吃水靠拉水买水。目前全市有27.62万人、10.08万头牲畜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其中14.4万人、4.85万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渭河川区机井水位普遍下降1~3米,原来的吃水井水位下降,出水量不足,部分山沟小溪干涸,人畜饮水水窖蓄水量不足,当地群众饮水困难。靠买水解决饮水问题的群众拉水距离不断拉长。甘谷县大石乡沿川群众主要靠从礼辛拉水,每担水达1.2元;安远乡部分群众从县城拉水,每担水1.5元,部分群众还饮用咸水。张川县梁山乡阳洼、杨寨等村吃水靠从庄浪县朱店镇拉水解决、每拖拉机水费在50-60元;清水县郭川乡水窖大部分已干; 秦安县中山乡、莲花镇部分乡村吃水每担在1.6元左右;麦积区五龙乡拉水费每拖拉机在40-50元之间。石佛乡周半村人饮工程原来每天供应1次水,因干旱每3天只能供应1次。
二是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08.6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1.58%,其中轻旱101.89万亩,占受旱面积的48.8%;重旱95.24万亩,占受旱面积的45.6%;干枯11.55万亩,占受旱面积的5.6%。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164.5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1.3%,轻旱91.94万亩,重旱69.47万亩,干枯11.55万亩;冬油菜受旱面积44.1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2.5%,轻旱9.95万亩,重旱25.77万亩,干枯8.45万亩。其中甘谷、秦安、武山、麦积冬油菜受旱最为严重。春播地块缺墒面积180万亩,其中严重缺墒87 万亩。冬小麦植株干叶数2—5片,植株枯干率5%。冬油菜大部分叶片干枯,单位面积内死苗率为15—20%。三是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严重。入冬以来,我市气温大部地方以偏高为主。初冬(12月)除武山、清水正常略低外,其余各地偏高0.1~0.8℃。1月上旬部分县区平均气温偏高0.1~1.2℃;1月中旬各地平均气温除麦积偏低0.2℃,其余各地偏高0.1~1.6℃。1月下旬平均气温偏高0.2~1.3℃。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导致土壤失墒严重,全市普遍土壤墒情比入冬前下降3-5%。
四、抗旱难度大,工作任务重
一是抗旱水源少。根据对水情的观察,境内河流来水较历年同期偏少8—9成。导致河道来水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境内河流来水较历年同期偏少8—9成。渭河在武山境内来水量不足5m3/s,下游水量锐减。渭河的主要支流除榜沙河、牛头河有少量来水外,其余支流有断流趋势。同时,山泉、小溪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河谷川道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4米。灌溉工程引水不足。由于河流来水不足,约有85%从河道直接引水的灌溉渠道及中、小型提灌工程引水严重不足,甚至无水可引。武山县从渭河直接引水的万亩灌区,由于渭河来水不足,两条渠道均未能按设计流量引水。渭河下游甘谷县通广、渭济、中渠、安丰渠和麦积区的渭惠、中惠、泽民渠等灌区均引水量不足。全市有411眼机电井出水不足。
二是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没有控制性蓄水工程。全市12座小型水库,有9座干涸。除张川县石峡水库有小量蓄水外,张川县东峡水库、秦安苏家峡水库、属病险水库也空库运行。全市338座塘坝,干涸301座塘坝。蓄水量比历年同期少7-8成。全市水窖有11.22万眼蓄水量不足,占18.5%,空窖数达11000眼。
三是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由于受财力限制,加之近年来的干旱,群众家底薄,对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水利工程运行年久,自然老化现象严重,效益不高。
总之,今年的旱情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情程度之重、经济损失之多、旱象形势之严峻、抗旱任务之艰巨,是近年来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