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富农曲
——天水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纪实
甘肃日报记者 赵建卿
“如果不出来打工,我现在哪来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肯定还是光棍一条!”当记者打通在广东东莞某企业务工的天水农民温书全的手机时,传来这爽朗的声音。温书全是天水市秦州区代门乡下街村农民,他家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这几年靠外出打工,家里盖起了砖瓦房,添置了家电。
温书全的现状是天水劳务经济大发展的缩影。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劳务输转32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4.49亿元,仅今年上半年,就输转劳务50.3万人,劳务收入12.4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78%。“天水白娃娃”等劳务品牌叫响全国。
富裕农民的“奠基工程”天水是我省的人口大市,农业人口280万,其中富余劳动力65万,劳务资源充足。如何做好促农增收大文章?天水市委、市政府“反弹琵琶”,明确提出要把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奠基工程”和大产业来培育。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健全的劳务工作机构。市财政和各县区每年分别拿出100万、50万元经费,用于劳务政策宣传、劳务基地考察、信息发布等工作。连续举办劳务推介洽谈会,吸引800多家用工企业赴天水招聘劳务人员。实施“农民工平安返乡行动”,为农民工补贴往返路费,发放生活困难救助金。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为农民工量身定制并免费发放“绿卡天水劳务银联卡”,方便务工人员储蓄,安全管理劳务收入。
市、县区都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解决农民工工作和劳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务产业协会,解决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生活困难。3年来,全市清欠农民工工资5000多万元,解决工伤、劳资纠纷500多起。
以培训增技能,手拿市场“通行证”以前天水输出劳务大都集中在建筑、服务等领域,分散型、流动型、苦力型占绝大多数,就业不稳定,权益难保障,收入也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天水本着“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的原则和“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的思路,建立以县区职业培训中心为龙头,职业教育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主体,乡镇引导性培训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天水市劳务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上已将71所职教培训机构确定为首批“农民工培训基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并对18个专业的1.08万多名农民工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2007年成立首个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水市国家第十八职业技能鉴定所,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18个工种共1.14万人,提高了输转质量。2007年,天水首次争取到“温暖工程李兆基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全市2万农民直接受益。当年,全市培训劳务人员8.06万人次,推动了劳务输转由苦力数量型向技能质量型的转变。
被评为甘肃省“农民工明星”的劳务经纪人张斌,从事劳务中介已达11年之久,他说:“以前输出的劳务人员男的搞建筑、女的搞家政,现在农民工手里有了‘本本’,择业门路更宽了,用人单位也更放心了。”
拓基地,“订单”输出近3年来,天水劳务主管部门赴沿海发达地区180多家用工企业考察劳务基地。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劳务基地1650多个,与50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和中介组织保持稳定的用工关系。
“稳定的劳务基地,使我们能更好地组织开展劳务输转工作,培训工作也更具目标性,带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秦州区劳务办主任金森说。
除市内就地转移1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外,天水农民工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以京津鲁为主的家政、保安、加工、制造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次,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机械制造、电子装配等行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多达15万人,以新疆、西安等陇海铁路西段各大中城市建筑业、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的务工人员有25万多人。同时,天水在港澳地区和国外劳务市场上也迈出可喜步伐,去年全市有1050人赴境外务工,收入可观。麦积区渭南镇100多名务工人员在新加坡等国从事餐饮服务业,人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靠品牌闯市场秦州区汪川镇糜川村农民王竹叶说起在北京当保姆的经历时记忆犹新:她刚到雇主家,老太太就对她说,你们甘肃天水的保姆实在能吃苦,我们小区就有好几个,家政公司的工作人员也都推荐你们天水的“白娃娃”。
在大规模输转劳务,促农增收的同时,天水着力打造劳务品牌,精心培育出10多个行业优势工种的劳务品牌,形成以建筑、服务、技工、餐饮为主体的劳务品牌体系。在去年郑州召开的“中国就业论坛暨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会”上,天水展示的“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天水女娲家政大嫂”、“陇上江南缝纫工”和“龙城飞将保安”等5个劳务品牌荣获中国就业促进会颁发的“优秀劳务品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