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张炬: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天水情结
□本报记者胡晓宜

张炬近照
73岁的老艺术家张炬已经十年没有回过故乡了。
那天,雪花飘飞的秦州城迎来了这个自称游子的老人。于是,在影片《白方礼》开机仪式上,身为剧组成员的老人满含深情的说了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的声音本就颇具磁性,说这些话时,又用了地道的乡音,一时之间使得朴实随和的老人在众人眼中尤为可亲。
“对得起你要演的角色,就是对得起看你作品的观众”
记者是在翌日夜晚采访到张炬的,其时,他刚刚结束《白方礼》当晚在飞将巷的拍摄。外面天气很冷,从片场回来的老人神情略显疲惫,一回到房间便喝了袋中药,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前些日子身体状况不太好,有点咳血,“这几天一直都在吃药,按理,是该静养一段时间的,这不,恰巧赶上了电影的档期,何况拍摄地点是魂牵梦萦的家乡,自然二话没说便赶来了。”言谈中分明听得出来,老人的拍摄热情除了对白方礼老人的致敬,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家乡情结。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剧组原本是拟定好由他来出演男一号白方礼老人的,自应承下来后,他还专门为此练习了几天蹬三轮车。后来,却又主动向剧组请辞,推荐了曾经主演过影片《四世同堂》的老艺术家黄少泉担纲主演。自己则选择了白方礼老人的朋友老张头。问及缘由,老人笑着告诉我,影片主人公白方礼老人蹬了一辈子三轮车,剧中很多的戏份都需要演员蹬三轮完成,短暂的练习只能让简单的动作和架势看起来像回事,根本无法同熟练蹬车的人相比,与其这样,倒不如让更能诠释出形神的演员出演。“老哥哥三轮比我蹬的好,他比我更适合这个角色”。
这么多年了,张炬一直都是这样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他觉得演戏如同做人,一定得认真、尽职。“演戏是一门大艺术,可现在大家都觉得演员“浮”,尤其年轻演员“浮”,没有深刻地体会戏中自身的角色和性格,虽然这是整个社会的大趋势,但是,一定要尽量避免,对得起你要演的角色,就是对得起看你作品的观众,这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尊重啊!”

张炬扮演的张作霖
学养合格了才是好演员
张炬,曾任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中共中央国家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获铁道部颁发的“建功立业”奖章。2007年获“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
1935年,张炬出生于秦州古巷,少时就读于天水市学巷小学和天水县中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绩优异的他接连跳级考入天水师范中师部,17岁毕业那年便加入中共天水地委宣传队,因主演了歌剧《血训图》、《王贵与李香香》等剧而初露头角,在小城也称得上是个“小名人”了。
问他自小便显现出艺术天分是否和家庭熏陶有关,老人笑了,“那时候家里哪有什么环境熏陶啊,纯属个人的喜好使然。”张炬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秦腔,经常偷偷跑去南城根、城壕里听鸿盛社的秦腔,间或还会去大光明电影院看《夜半歌声》、《女镖师》那些老电影。“其实,家里大人根本不愿我在这方面花费时间,为此还真没少挨骂,不过,我的一腔热忱可从未因此停歇过。”回忆起儿时的经历,老人依然觉得清晰如昨日。
老辈人的观念多少会有些古板,张炬的父亲在世时,一直都不赞成儿子从艺,直至父亲逝世,他才真正进入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张炬至今记得他当时调入铁路文工团后主演过的第一部话剧《伏契克》。在那部话剧中,他扮演了一位地下党员,他说,为了演好角色,仅角色分析就写了厚厚的一本。
之后,张炬陆续出演了多部话剧。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他在独幕剧《东西两峒口》中扮演张二虎获表演三等奖。此外,除担任演员工作,老人还执笔参与改编了话剧《红岩》、《花园街五号》、《烟雨朦朦》、《路》、《战地黄花》等,改编了电视连续剧《花园街五号》、《春归何处》、《傍晚敲门的女人》等。显而易见,老人在文艺创作方面具有着非凡的才能。
提及这些话题,头发已花白的张炬神采奕奕,“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学养合格了才能诠释出好的角色。”

《三国演义》中饰张松
从《奥塞罗》到《三国演义》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张炬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话剧《红岩》中的郑克昌、许云峰;《伊尔稆兄弟》中的格鲁吉里奇;《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陈喜;《战斗的篇章》中的钱金海等。《在新的生活》中的夏关山,还为老人赢得了1979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话剧调演演出二等奖。回顾塑造过的艺术形象,老人很中意1989年在莎翁戏剧《奥塞罗》中扮演的伊阿古,《奥塞罗》一剧对于提高我国莎学水平,促进我国话剧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剧中,张炬以他入木三分的人物理解,创造性地塑造了伊阿古这个具有复杂感情的人物形象,其表演亦得到专家极高肯定,在参加完首届莎士比亚剧节后,他获得了振兴话剧表演“金狮奖”。之后,他又在《人生感受》中扮演了“老葫芦”,这一角色成功荣获了文化部第三届文化奖表演奖。
“演了这么多年的话剧,也有了很成功的作品,很想知道除了话剧,您还比较满意哪些影视作品?”我问张炬。“《三国演义》里的张松虽然戏份不算多,但相对来说却是比较喜欢的。”老人边说边站起身为我的杯子里添满了水。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记得,张松“其人生得额钁头尖,鼻僵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张松献地图那段戏中,人物的鼻子是要被人吊起来演的,角色极难把握,所以换掉了很多来试戏的优秀演员,最终,这一角色敲定了张炬。到剧组的第二天,便要投入拍摄,张炬告诉我,拍献地图那场戏的头一天晚上,他整晚都没睡,一直在背台词。”
最动人的艺术经历
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是张炬艺术人生中颇为感动的一个创作。张炬在剧中扮演的是主角郑万水老汉。“如何通过声音的艺术塑造好人物角色呢?”我问他。老人说,“录制之前半个月,导演就把剧本给我了,在夜里大家都熟睡了以后,我开始读剧本,进入剧本说规定的情景。我当时读这个本子的时候,一个人热泪盈眶。作者选取这样一个题材,塑造这么一个老人,他心灵真善美的品格让人崇敬。我觉得我跟它没有距离,我本身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另外我的声音比较苍老,这个就不用再化妆了。怎么去塑造这个人物,我觉得首先有一点就是感情要真挚,朴朴实实,越真实越感动人。”
张炬记忆最深的就是当郑万水得知芒花即将去世,带着芒花到照相馆照相那场戏,照相师让老人笑一笑,他实在是笑不出来啊。但是他又不能在“女儿”面前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所以他一直忍着。而当时那位“照相师”根本不了解,说他笑得比哭还难看。
“如今,有的地方就是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在人们的头脑当中,似乎这种纯真的情感正在丢失,所以这出戏恰恰是呼唤这种人间的真情回来,呼唤这种情感的回归,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亲密,更加美好。”
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获第十届“五个一”奖,它留给人们的是人间的温情、道德的楷模、社会的和谐,还有心灵深处持久的感动。张炬始终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时时处处需要这样的温情和感动,这让记者愈来愈明晰地感受到张炬内心的善良与朴实。也正因了这温情与感动,他的家庭亦处处充盈着幸福。妻子范梓依旧善良美丽,老两口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在琐碎的生活中彼此守护着无尚的快乐。
夜色渐浓,想到张炬身体状况不太好尚需早些休息,我便起身告辞,握手言别时,老人一再嘱托我别忘记将他的思念和问候传递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我是一个天水人,这里是我的家,从未忘记过。”透过窗户,他望了望暮色中的小城,神情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