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团长
——记兰州军区某红军团团长叶大斌

叶大斌正在向战士通报灾情
|
他是个普通的团长,和所有的团长一样,肩上扛着上校军衔、在训练场上威武严肃、而在生活中和蔼可亲。连他自己也说,如果不是这场地震,他也会和其他的团长一样,安心带兵训练、演习,“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团长”。可是5月12日的大地震,将他推上了前线。他别无选择,只能做到最好。
他,就是兰州军区某红军团团长,叶大斌。
地震发生后,他在第一时间做好了出发准备,只等上级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级大地震,顷刻间地动山摇、墙倒屋塌。此时,叶大斌所在的团就在天水,震感十分强烈,团里部分楼房也因此受损、围墙倒塌。当所有人都惊魂未定的站在训练场上的时候,叶大斌敏感的意识到,出大事了……
在未接到任何预先号令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组织人员查看、统计受损情况,一方面迅速组织召开全团干部大会,预想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要求各级干部密切关注地震形势,带头稳定思想,收拢人员,加强值班。
果然,上级很快就下达了预先号令。叶大斌在第一时间下令启动团救灾预案,组织部队启封车辆,装载物资;派专人购买了汶川、青川和甘肃陇南等七县市详细地图;命令后勤处给全团炊事班供应了三日份主副食;下令装备处迅速检修车辆、设备。
5月12日晚22点,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8个小时,叶大斌已经率领他的部队做好了各项准备,全团进入一级战备,随时都能立即出发。
5月13日上午8时,叶大斌组织召开全团军人大会,向全团官兵通报灾情,传达胡主席重要批示和温总理、军委以及兰州军区首长的重要讲话。会上,叶大斌动情地说:“这次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要随时做好支援灾区的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一支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的部队,当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我们理应首当其冲,义不容辞。”
果不其然,10时30分,部队接到出动命令。仅用半小时,43辆各型汽车搭载着人员、装备驶离营区,向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陇南市文县火速挺进。
余震频繁,落石不断,部队每机动一段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神的较量
部队出发了,可是达到灾区的路却远比想象的困难许多。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已经堵住了前往文县的道路,在陇南市至文县碧口镇短短283公里的行程中,就有680余处路面塌方,76处山体滑坡。卡车般、房子般大小的石头更是随处可见。部队只能先炸开石头然后再清理道路,行进速度十分有限。
不仅受阻的道路难以打通,而且由于余震频繁且震级较大,周围的山上不停的有飞石和滑坡。部队刚进入陇南地区不到两小时,就有两辆车被落石砸破了挡风玻璃。
面对重重危险,有2名连长提议,请求减速前进。还有一名干部建议先休整一下,缓一缓再出发。可叶大斌没有答应他们,“我们可以等待,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危能等吗?”他厉声责问道。这一路上,他带着指挥车一马当先,行进在车队的最前列。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排除万难,坚持全速前进。
为了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他带领机关人员利用停车小休息时间完善行车计划,逐渐总结摸索出“小梯队、大间隔;多次短时休息,强化带车责任;落石路段快速通过,急弯陡坡减速通行”的行车诀窍。
一路上,他仔细查看路段受损情况,不时下车评估险情,及时提示后面车队注意事项,通过对讲机鼓励带车干部和驾驶员集中精力,安全行驶。团长靠前指挥的果敢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稳定了军心。在开进途中,他带领两名作训参谋,边侦察、边筹划,边机动、边清障,经过昼夜连续32个小时急行军540公里,第一时间赶到了文县灾区,成为兰州军区第一支进入甘肃重灾区的部队。
15天的紧急抢险救灾,从灾情严重的中庙到山路不通的范坝,哪里有战士奋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到达灾区,眼前的惨状让叶大斌惊呆了。文县碧口镇离震中汶川的直线距离仅有百余公里,因此受灾也是最严重。其下辖的一镇(碧口镇)两乡(中庙乡、范坝乡)中,70%以上的民房倒塌,剩余的也几乎全部成为危房。受灾群众正站在废墟上,苦苦支撑,等待来自外界的救援。
“救人!抢救物资!”叶大斌毫不犹豫一声令下,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部队才放下行囊,便扛起了铁锹等简单工具,奔赴现场。而作为一团之长的叶大斌,也随战士们一起,赶赴前线。
为了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和物资,在开始的几天里,部队几乎是24小时战斗。而叶大斌是团长,白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抢险救灾,晚上还要研究任务预案。从发生地震到部队宿营完毕,三天时间,他只睡了6个小时。等到救援正式展开后,他又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山再高,他也要登上去查看灾情;路再险,他也要到一线现场指挥。
其实,这次特大地震,叶大斌的家乡也有灾情。在家人联系不上、受灾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一直坚持在一线指挥,直到三天后,他才给自己远在四川灾区70多岁的母亲打通了第一个电话,得到他们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安顿妥当后,他放下了悬着的心,然后又拿起了工具和战士们战斗在了一起。
在抗震救灾的人群当中,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每一个点位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战士们都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团长在,他把爱惜我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跟着这样的团长干,再大的危险我们也不怕”。叶大斌把爱心洒满了千家万户,温暖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村民李相文说:“叶团长把老百姓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一样重视,只要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心里就踏实”。
为了圆孩子们复学的“梦”,他毅然决然地两次腾出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帐篷
“5.12”特大地震,导致文县一中、二中的校宿受损,学生停课。一些高三的学生因为无法复习参加高考而痛哭流泪。叶大斌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深地为学生们担忧。他也是农家子弟,直到高考对于这些农村学生的重要性。“绝不能因为地震而使他们破灭考学的梦!”为此,他动起了开办一间帐篷学校的念头。
5月17日,在中庙乡联丰村的一块空地上,第一所帐篷学校拔地而起。为了这所学校,叶大斌可谓是呕心沥血。帐篷学校首先得有帐篷,而且由于报名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的是能容纳100余人的大帐篷。叶大斌为此在部队居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腾出机关干部住宿的帐篷,后又把机关的办公用帐篷挪用了过来。而他带领着中校、少校这些军官们到处打游击,甚至还在大卡车上睡过一夜。他说:“学生的高考、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他们现在有家不能进,有学上不成,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条件,宁可我们将就一点,也要让学生在帐篷内上课。”他还从团里本来就紧张的经费中拿出2万元,专门作为学校的活动经费。
学校开办以后,他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每次去,总想着要为学校添点什么。渐渐的,帐篷学校有了冰柜,学生们吃上了新鲜的食品;有了电视,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灾情;女生有了专门的女生宿舍;装上了无线电话,学生们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有了医务室,看病不再四处问医;有了小卖部,学生们的日常用品不再短缺……
听到部队办了一所食宿全面帐篷学校的消息,周围的高三、初三学生纷纷前来报名。为了尽可能多地帮助孩子们,在叶大斌的积极努力下,又在碧口、范坝、玉垒开办了三所帐篷学校。至此,整个碧口地区200多名高三考生,已经全都在帐篷学校中复课。(彭波、路波波)
 |
叶大斌经常亲自参与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来
|
 |
叶大斌正在拆处危房,并收集木料等,以便更好的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