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天水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回眸之二
我市扶贫开发进入全新阶段
2007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机制,强化扶贫措施,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使全市扶贫开发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2007年有7.6万多人摆脱了贫困,全市贫困面进一步缩小。2007年,全市有0.81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6.8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贫困面由2002年的31.7%下降到19.5%。二是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全市各类扶贫资金超过了亿元。2007年,通过筛选论证争取协调项目,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亿多元。其中扶贫资金820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100多万元,为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整村推进项目起点高、质量好、进展快。2007年全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82个,各地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实施了一批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的扶贫项目,解决了大多数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通讯难、增收难的问题。据考核,2007年完成整村推进项目任务90%,报账85%以上。四是产业化扶贫效果显著。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将产业化扶贫作为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强化扶贫力度。一、加大基地建设。安排1034万元,扶持畜牧、果品、蔬菜等产业,通过基地带农户,实现农民增收。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争取贷款贴息380万元,实施“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强化龙头企业对贫困户辐射带动作用。五是社会帮扶成绩突出。实行市县区领导包县(乡)抓点,部门结对包村,干部结对包户,限期解决温饱的帮扶制度。其次是积极协调落实“东西对口协作帮扶”制度,积极主动与国家和天津市对口帮扶单位联系,开展协作帮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7年国家单位、天津市、省市直机关和县区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2179万元。六是劳动力输转培训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作用。把劳务输转培训作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1万人(次),提高了劳务人员的就业能力,输转9773人。同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1800人。按照“培训一人、输转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开展“两后生”培训,今年培训“两后生”1900多人。 (辛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