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袁义达教授谈中华姓氏与伏羲的渊源关系
本报记者 年葆东

在北京市,位于昌平区的天通苑小区号称亚洲第一住宅小区。在这里,居住着数十万不同姓氏的居民,而在他们中间就有一位以研究中华姓氏为己任的专家,他就是我们此行专程拜访的袁义达教授。
袁义达,1947生,浙江奉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室主任,遗传发育所研究组组长和创新前沿项目负责人,现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和工作,参加或主持多项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发表了50余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以及当代百家姓排列成果。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规律,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学科——见到袁义达教授前,我们印象中的袁教授是一个姓名后排着一长串职务,连着一堆成果的一个老学究,加之他所研究的项目给我们带来的陌生感,使我们对他的这次采访由于好奇而带有一定的探秘色彩。

在天通苑小区寻找袁教授迷路半小时后,袁教授的夫人开车将我们带到了袁教授的面前。当闻声迎出的袁教授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与我们进行一番简短的交流后,袁教授以及他所研究的课题,逐渐的在我们面前立体并清晰起来。
作为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的袁教授与来自羲皇故里的我们见面,话题自然离不开中华姓氏与伏羲的源流关系。在谈到中华姓氏与伏羲的渊源关系时,袁教授说,中华姓氏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因为我们中国的姓氏是从父系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父传子的方式。姓氏有五千年以上,我们追寻到伏羲社会的起源,伏羲社会为什么我们认为它就是现在姓氏含义上的最早的源头呢?因为伏羲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开始,中华先祖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到伏羲这个时期发生了里程牌的历史性的转变。目前我们中国人姓氏的主要内容是父传子的方式传递的,所以伏羲是我们文化上认可的父传子的姓氏起源的源头。历史上总共产生的姓氏我们可收集的两万四千多个姓氏,保留到现在只有四千多个,这四千多个姓氏中直接从伏羲氏过来的姓氏至少有十几个,比如大家知道的任姓、薛姓、须姓、颛姓、郝姓,所以伏羲氏时期是我们姓氏最早起源的源头。

在交谈中,袁教授翻出他的一本本专著,他引经据典的说,甘肃地区是我们的西北的重要省份,这个地区实际是中国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地区,传说中伏羲诞生在天水地区,实际甘肃地区也是中国姓氏研究的非常重要地区。尤其是李氏唐朝的重要组成,所以陇西李在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重要的一支。2006年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项目,我们重新对中国大约3亿人口的姓氏进行统计,发现中国人的姓氏在一百个大姓中还占全国人口的85%,100个姓里面,其中有三个姓是很重要的,第五十九位的任姓、七十六位的薛姓和八十二位郝姓,这个三个姓氏就是恰恰起源于伏羲,是属于伏羲的后代,他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伏羲。而我们甘肃省在这次姓氏调查中,王姓排在第一位,李姓排在第二位,这个两大姓氏相差不远,一个10%、一个9%,第三位是张姓,第四位是马姓,后面是刘姓、杨姓、赵姓、陈姓、郭姓、吴姓。
袁教授最后说,姓氏的科学文化研究已经是当前我国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宣传爱国主义、促进祖国统一、弘扬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几千年来,尤其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华人对祖先和祖地的寻根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慎终追远、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联宗睦亲是龙的传人不解的情结。表面上,姓氏寻根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的认同现象,实质上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接的表现形式。不管南北地区、不同方言口音、还是本土或海外的黄皮肤中国人都认同方块字——汉字姓氏。中国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中国姓氏的表达方式如同江河渗透寸土,它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存。所以,以姓氏作为寻根的内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和血脉历史,更能触动龙(伏羲)的传人、炎黄子孙的认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