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2日在天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天水市市长 张广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1年以来的政府工作
200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真抓实干,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1.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7.8%;大口径财政收入由6.39亿元增加到22.05亿元(含新增社保基金收入3.45亿元),同口径增长222.65%;财政支出由10.55亿元增加到42.65亿元(含新增社保基金支出3.45亿元),同口径增长271.51%。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建材等主导行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4%。“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综合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增加值由2000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0.5%。财税金融发展迅速,市场物价平稳,商贸流通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7.5亿元增加到63.9亿元,增长132.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000万美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六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年均增长19.8%。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宝天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天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陇海铁路宝兰二线和天、天江、牛麦、叶莲等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东、西、南、北大通道格局形成。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天平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批扶贫公路、通县油路、县际油路和战备公路建成使用,地方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县区、乡镇干线公路、景区公路通达深度和等级标准明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纲的评审和部分专项规划、重点片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和经济发展投融资公司,市场化配置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8个,总投资28亿元。一批城市道路、桥梁、广场和供水、供暖、污水处理、城区天然气、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城市建设正在实现由扩大规模、形成格局到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改善人居环境的转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得到保护维修。县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一批供水供暖、人畜饮水、沼气建设、农田水利等项目相继完成,农村实现了行政村通电、通农机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天然林保护、藉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县建设、市区南北两山和景区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我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甘肃省园林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完成了改革攻坚的既定目标,改革成效初步显现,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的零赋税。乡镇区划和农村教育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乡镇职能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行政审批服务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了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行为,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680项。商贸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实施了全国卫生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了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了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业园区建设势头良好,园区产业聚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正在显现。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年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51项,到位引资37亿元。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六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079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7亿元,我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伏羲文化研究开发取得新成绩,公祭伏羲升格为省级祭祀,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之一。
——小康建设有序推进,人民生活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11.63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38.57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部分地区向小康迈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六年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00.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8.61亿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六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45万人,有5.6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做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有一人就业。“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不断提高,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目前,全市有91106人纳入低保,年发放低保金9396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和市属企业失业人员保险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全面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启动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583元和1058元增加到2006年的7585元和1665元,分别增长65.5%和57.3%。
——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市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坚持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六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39项,有4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取得科研成果963项,77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两位专家荣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6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市两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了“两基”达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舍77.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5万平方米,接收企业学校11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启动实施,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活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处,太昊伏羲祭祀礼仪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作了一批具有天水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山里红》、《伏羲颂》等优秀剧目享誉省内外。城乡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基础条件极大改善,市、县医院住院楼、门诊楼等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覆盖农村人口113.64万人,我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四连冠。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机制初步形成,落实奖励优惠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4‰。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78%和86.89%,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省内外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建立了全国残疾人体育天水训练基地,成功举办了全国残疾人特奥自行车比赛和坐式排球锦标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22”人才创新工程取得实效。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统计、物价、气象、人防、地震、外事、档案、地方志、侨务、慈善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