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专项工程 提高“造血”能力

图为天水市秦州区大蒜基地 配图:天水在线
本报天水讯(记者李峰)如今的天水市,每100亩农田里,有95亩种的是优良品种,农业效益中的42.8%来自科技的贡献。在不知不觉中,科技如水银泄地般渗入到天水市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成为该市农业发展的“顶梁柱”。
“外脑”为“顶梁柱”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天水市近年来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农大等众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关系,聘请80多名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外脑”,组成4个专家委员会,相应建起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攻关科技项目。为此,投入资金高达6680多万元。
天水市引进200多个新品种(系),极大地提高了该市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天水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甘农大、省农科院、山东农大等联合攻关,推动了天水市食用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天水市出口创汇的新兴重点特色产业,一家企业还成为全省最大的双孢菇罐头生产企业,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菌棒
针对农业的重点和难点,全市实施了数项大的农业科技专项工程,大大提高了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仅在果品产业科技专项工程中,就攻克39项技术难题,新增效益近2亿元。如今,天水农民每100元的收入中,就有24元来自果品。
在支撑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自身“造血功能”也得到提高,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成果。小麦抗锈育种、航天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国内领先。天水市仅拥有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就高达1000多万亩,粗略估算,新增纯收益达3.2亿元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也大大加快,创出以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点的推广转化方式。如今,遍布各县区的52个科技园区,已成为天水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辐射源”。

图为天水市秦州区芦笋产业基地 配图:天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