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中共天水市秦州区委召开八届八次全体会议,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雷鸣代表区委常委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聚焦脱贫摘帽 全力决战冲刺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区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强烈的使命责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依托产业融合打开了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在一产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累计建成农业龙头企业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9家、家庭农场135家,土地流转面积达26.25万亩,完成畜禽饲养量220.6万头(只)。今年上半年,全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3亿元,增速达5.3%。

(中梁镇果树建园)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秦州区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拓展多种经营途径和空间,持续发展壮大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劳务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目标,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华岐镇油用牡丹基地)
“三变”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机制创新。秦州区运用“三变”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了“三变”+种植、“三变”+养殖、“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升级版农家乐等方式,实现了全区420个行政村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全覆盖,实现了农户在自家门口就业创业,拉长产业链条,有效的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培育、多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活力。

(汪川镇关峡竹编)
在此过程中,各镇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立足镇情实际,选准本地“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在“特”字上下功夫,在“农”字上做文章,在“乐”字上求突破。积极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和“五小”产业,扶持壮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今年完成春季果树建园5.1万亩,种植蔬菜16.6万亩、中药材9.1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191个,劳务创收15.28亿元,建设扶贫车间16个。君高复本、丰源蛋鸡等项目相继建成,唐人神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秦州。

(唐人神3600头原种猪场建设项目开工)
特别是在自然条件差的贫困山区,发挥设施农业优势,坚持片带式开发,整流域推进,持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培育出了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的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入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127家,建成钢架大棚3600座,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2271户,户均年收益9000元以上,实现了贫困山区贫困户短平快、高质量、可持续稳定脱贫。形成了一整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信息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广高寒冷凉山区蔬菜产业脱贫的成功模式。

(平南镇孙集特色小镇)
在立地条件好的地区,深入挖掘古村古镇、山水生态、民俗文化等要素,立足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医疗康养、农家乐升级,统筹运用好异地搬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成果,结合各自资源条件,积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互促互融、链条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以李官湾美丽乡村、孙集特色小镇、南山云端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区又一新兴优势产业,为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秦州区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落实“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重视“五小”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林果、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乡村旅游两个新兴优势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规范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真正发挥致富带富、促农增收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加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文/刘可)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