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来,秦州区坚持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从完善机制、源头治理入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合力攻坚,扎实开展建筑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城市扬尘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协调保障工作。同时,结合省、市2018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制定了下发了《秦州区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及《秦州区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分解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牵头单位、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限进行了详细安排,并从宣传教育、源头防范、过程监管、舆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措施,促进了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综合施策,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治理
一是完善建筑扬尘管理机制。制定下发了《秦州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建筑扬尘治理工作队伍,对全区所有建筑工地,实行精准化管理,建立管理台账,明确建筑渣土运输时段和行驶路线。要求全区所有建筑工地做到“两申报、两签订、三公示”,即申报施工扬尘治理方案、渣土处置计划,签订扬尘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承诺书,设立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渣土运输公示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公示牌,以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建筑工地全面落实 “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二是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准入机制。制定下发了《秦州区建筑渣土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全面实行全区渣土车准入“五个统一”标准和“两证”制,每天对各建筑工地施工及渣土运输情况进行巡查,要求所有建筑渣土车全部加装密闭盖板,取得《渣土车车辆通行证》、《建筑渣土处置证》后,方可上路行驶,形成了运输源头控制有力、运输监管严密、倾倒处置有序、执法查处严厉的建筑渣土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已完成渣土运输密闭盖板加装110余台,在城区范围内基本杜绝了渣土运输车辆未加装密闭盖板运输建筑渣土的行为。

三是实行“网格化”监管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城市布局,将扬尘管理责任划分为112个网格,网格员每天在加强网格区域环境卫生管理的同时,对区域内建筑工地、市政开挖工地、拆迁工地“六个百分之百”落实情况及环卫作业企业道路扬尘治理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管,对扬尘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建筑工地和环卫作业企业及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限期整改。

四是建立“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行业监管机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要求教育、国投、交通、住建等部门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责任,对本部门所实施的校舍建设、房屋拆迁、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市政管网开挖等工程扬尘治理实施全过程监管,督促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确保行业建设工程扬尘管控责任落实到位。

五是建立扬尘数字化在线监管机制。为实现对全区建筑工地扬尘实施全程在线实时监管,在秦州区环卫局建立了环卫数字化管理中心,要求全区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在工程开工前,安装使用带有LED显示屏的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并在工地出入口、工地至高点、施工作业面等重点区域安装远程视屏监控设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将数据及视屏并入至秦州环卫数字化管理中心,进行实时远程在线监控,为管控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为洒水抑尘车辆安装了车载视频监控,将数据并入环卫数字化监管平台,车辆的行使路线、出车收车时间、洒水抑尘效果全部纳入监控范围,为科学调度作业设备,优化作业布局,提供了技术平台。
六是建立扬尘治理应急处置作业机制。由天水环卫综合经营公司组建扬尘治理应急处置作业队,整合现有环卫作业车辆,并新购置作业设备,对天水京环公司作业空白区及道路扬尘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特别是对因车辆冲洗不到位,带泥行驶造成路面污染的工地及无降尘措施实施拆迁的工地,强行租赁环卫部门车辆,由扬尘治理应急处置作业队实施有偿除尘降尘。

七是建立扬尘治理常态化执法监管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建筑扬尘执法管理,建立“三班倒”工作制度,实行常态化、24小时不间断执法检查,重点对建筑工地扬尘、建筑工地运输车辆沿路遗撒等问题进行依法查处。2018年对 “六个百分之百”落实不到位的信号厂棚户区改造工程、活塞厂拆迁等52家工地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对秦都铂金锋范、碧桂园秦州府等33家建筑施工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从严处罚,共处罚金35.6万元。
八是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了由交警、综合执法、运管、环卫、环保、公安、电视台、天水京环公司等大气污染防治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采取多层设卡、反复巡查,无缝隙整治等方式,重拳整治渣土运输“滴撒漏”、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落实不到位等违规违法行为。对扬尘问题多次反弹的工地由电视媒体进行曝光,形成震慑,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天水京环公司进一步强化作业力量,狠抓除尘措施落实,在扭转今年大气污染严峻形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了力量。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大道路扬尘污染防治
一是全面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率。积极改变以往传统的“拉光扫净”作业方式,大力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实现了从单纯的清扫保洁向精细化的 “清洗+除尘+抑尘+保洁”转变。按照“无缝隙、全覆盖、精细化、全对接”要求,大力推进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高空抑尘“六位一体”作业措施,建成区机扫率达到85%,城市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二是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家庭式保洁”。 将城市配电箱、公共自行车点、交通护栏、桥梁栏杆、灯杆、城市家具纳入擦洗保洁范围,采取“家庭式”保洁,每天对果皮箱、沿街石凳、小品设施、市政家具灰尘进行清洗擦拭,彻底消除作业盲点,做到设施表面干净整洁,无灰尘污渍,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利用高压冲洗车、多功能清洗车等清洗设备,实施大规模清洗作业,每天对马路污渍、路面污垢、人行道灰尘、排水道口油污进行冲洗,全面清除市政设施灰尘。严格要求清扫保洁人员,采取“先洒后扫”的湿法作业方式,严格控制作业扬尘污染。

三是围绕重点区域,分层分区治理城市道路扬尘。以国控点、省控点为核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一、二、三环道路,不同区域采取不同作业方式。核心区域人民公园严禁扫把清扫,全面实行“人工拖洗+人工保洁保湿”的无尘作业;一环道路实行循环不间断的“24小时高空抑尘+机械化洗扫+洒水降尘+人工保洁保湿”降尘作业;二环道路实行全时段的“机械化洗扫+洒水降尘+人工保洁保湿”的压尘作业;三环道路实行错时段的“机械化洗扫+人机结合清洗+洒水降尘+人工保洁保湿”除尘作业,全面控制城区道路扬尘污染。
四是24小时管控重点区域扬尘。专门抽调工作人员18人,组建重点区域扬尘执法监管工作队,对国控点、省控点一公里范围内的装潢门店、建筑工地、居民小区院落,实行四班倒、24小时蹲点跟踪监管,督促装潢门店严格落实密闭湿法作业,装潢垃圾袋装湿法清运,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居民院落、小区、学校实施先洒后扫的无尘保洁,有效控制了监测点周边扬尘污染。

五是优化作业时段,全面推进环卫夜间作业。对全城区环卫作业时段进行了优化,将人工大扫提前至夏季早6:00前完成,冬季早7:00完成,除应急车辆和全时段作业车辆外,将原来白天机械化作业全部调整至夜间或凌晨,有效防止了交通拥堵,进一步提升了环卫作业效率。
六是坚决杜绝“四烧”问题。加大巡查监管,强化宣传教育,坚决禁止城区、南北二山、城郊区焚烧秸秆、枯枝落叶、垃圾和荒草等“四烧”行为,对屡教不改的进行处罚,持续净化空气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秦州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局供稿)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