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网格强管理 寓治于服破难题
——天水市秦州区西关街道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秦州区西关街道全面推行以“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为特色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一岗多责、一员多能”的管理机制,变被动、定性、分散管理为主动、定量、系统治理,有效破解了社会治理难题,提升了平安建设水平。

一、科学定格强基础。针对辖区内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部门划分网格标准不一、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的现状,按照“属地管理、职能整合”的原则,对各行业网格统一重新进行划分,实行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网格管理。街道为一级网络,负责对日常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推动和监督、考核;社区为二级网格,落实对网格的任务指派、指挥调度和对网格长及网格员的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片区为三级网格,推行“6+X”管理模式,实名配置网络管理员、民情气象员、流动人口协管员、治安巡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民警等“六种力量”,并整合网格内单位内何人员、居民小区物业保安、治安志愿者等力量,具体负责网格内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隐患排查、公共服务代办,基层平安创建、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综合考虑三级网格的所辖面积、人口规模、生活习俗等因素,街道以“街巷型、楼院型、单位型”进行划分,共将6个社区划分为41个网格,并把“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相应网格,使网格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二、科技支撑建平台。一是建立综治信息平台。网格工作人员全部配备综治信息手持终端,将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全部录入网上进行流转办理,规范事件上传、任务指派、调查落实、事件处理、信息反馈、归档管理和绩效考核等联网运行工作。目前,共录入人口信息16964人,录入率95.4%;采集各类事件2505件,办结2451件,办结率97.8%,实现了联网运行常态化。二是建立平安与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依托便民服务大厅,将街道概况、街道动态、街道党建、计生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服务、安全监察等内容全部输入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查询机、居民在便民服务大厅一键可查询计生、社保、低保、困难救助、矛盾受理等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建立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服务、电子商务、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设施使用、健身、远程教育、治安预警、防范提示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利用智慧社区平台方便居民12万多人次。四是建立网格管理科技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开设微信、微博,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社区工作动态,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托智慧天水系统建立十户联防报警系统,为每户安装一键报警装置,群众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过一键报警装置,迅速向辖区派出所、社区、所在网格和周围领居求助,实现了邻里守望。

三、聚焦重点促治理。以创新开展增安建设“1314”行动为抓手,制定落实信息动态采集制度、社情民意走访制度、问题分层处理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协调联动制度,进一步明确网格管理人员责任,着力大解社会治理难题。一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托网格加强矛盾联调室和社区调委会建设,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月协调会议制度,完善“三调联动”机制,创新推广“一社三会”(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开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统筹整合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社区调委会等调解力量,就地就更化解矛盾纠纷的“1+6”工作法,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今年以来,共排查出矛盾纠纷84件,成功调处82件,调处认为98%。二是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指导群众落实防范措施,开展安全生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安全隐患排查,积极预防和及时制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每月集中对辖区人员密集的菜市场和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区域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治,促进治安形势的根本好转。落实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措施,防止了重点人口违法犯罪。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代办。做好社会救助、优抚救济、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消费维权、计划生育等社会事务方面的信息反馈和公共服务代办等工作,变各类公共服务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推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创新载体重服务。针对西关街道背街小巷多、辖区警力严重不足的实际,加强网格信息共享、队伍共建、先后组建6支198人的治安志愿者队伍,2支20人的专职巡防队伍,5支50人的楼院巡查队伍和80人维稳处突击分队。在此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以党员志愿者、治安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文艺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扶贫帮困志愿者、就业志愿者为主题100余人的“红色先锋队”“红袖标”“红领巾”“夕阳红”“红花绿叶”“红色关爱”“彩虹桥”等“七红”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在指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治安防范巡逻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综治维稳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等多员为一身的一线“活探头”作用,为辖区居民群众撑起一把“保护伞”。与此同时还以网格化为平台。积极开展“阳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社区“民情气象站”,开通民情热线和网络微博,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便捷服务;开展“五百亲民”活动、“五必访”及“十送服务”活动,全面实行为居民“零”距离服务,推进为民利民便民措施落实;开展“六员居民”活动,倡导居民做政策法律宣传员、五好家庭示范员、社情民意信息栏、社区事务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便民服务员,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制的良性互动。提升居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秦州区西关街道通过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城乡社会治理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社会化,已成为社会治理的“稳压大”、社会和谐的“调解剂”和居民共建的“大舞台”。

一是社会治理的“稳压器”。在网格化管理中,志愿者队伍、专职巡防队伍、维稳处突应急分队和网格员等工作力量,协助片区民警开展作,为社区构建了一张范围广、反应快、效果好的防控网,第一时间掌握居民动态,及早介入、分析研判、及时处置,做到涉稳问题发现在网格、处置在网格。

二是社会和谐的“调解剂”。网格服务团队坚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依托社区“民情气象站”,通过“五百亲民”“十送服务”等活动,开展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防范、纠纷调解等工作,及时化解邻里矛盾,将掌握的治安信息及时反馈给网格管理员,最大程度地防止邻里矛盾的扩大化,减少了群访、越级访的发生。

三是居民共建的“大舞台”。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发挥社会力量组建的“七红”志愿者服务队伍,不仅壮大了社区的服务力量,而且更好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为有效加强社会治理凝聚了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