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秦州区农业农村工作巡礼

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12月6日讯 每一个年头,都承载着满满的希望、辛劳和收获。
每一分收获,都铸就了秦州人民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秦州,陇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大自然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资源,勤劳的人民给予了她朝气蓬勃的梦想,把秦州打造成为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带头区核心区,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奋斗目标,更是秦州70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今年以来,秦州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适应新常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抓产业、强基础、促增收、谋发展,深入实施“515”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推进“61111”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实施计划,紧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年度目标任务,围绕农民增收一个目标,夯实党建引领一个保障,绘制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一篇蓝图,聚焦精准脱贫一个中心,延伸五大支柱产业一个链条,托起美丽乡村一道风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党的惠民政策犹如缕缕春雨滋润着秦州大地,各乡镇、农口各部门紧密配合,大干实干的场面热火朝天,做出的成绩让人欣慰,付出的艰辛让人感动,全区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通村道路畅通了,基础设施配齐了,富民产业壮大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新农村建成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秦州区农业农村工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预计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33元,是2010年3100元的2.53倍。

【聚焦最大任务脱贫致富凯歌频奏】
秦州区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任务”和“一号工程”,抢抓六盘山贫困片区“插花型”县区政策机遇,坚持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深入开展“联村联户建阵地,脱贫致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实施“百联千扶万帮”工程,市、区、乡、村、户五级联动,组织163个机关党组织、10000名干部以及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帮扶全覆盖。全区共下派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84个407人,扎实深入开展帮扶活动,聚焦“六个精准”,完成了84个贫困村,19129户8.79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狠抓“1+18”方案落实,累计投入资金31.15亿元,发放专项贷款15209户7.6亿元,扎实开展基础设施、易地搬迁、富民产业、公共服务、金融支撑、能力素质六项重点工作,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面竣工,实施贫困村危旧房改造1275户,扶贫易地搬迁9320户,建设乡村舞台152个,建立互助资金组织84个,在贫困村培育发展林果产业1.87万亩,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扶贫效果不断显现。2015年,荣获全省精准扶贫优秀党政领导班子和先进个人双先进。
【优化结构调整富民产业独具特色】
秦州区大力实施农业稳区战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兴产业、促增收,提品质、树品牌,扩规模、抓带动上下工夫,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做强优势主导产业,真正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林果产业提质扩面。坚持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依托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流域推进,整片带发展建设,抓基地、抓典型、抓突破,以秀金山、放牛片区、西坡梁、古集梁、罗玉沟等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实施老果园升级改造、新果园提质增效、片区内填空补白,持续壮大林果经济。新建的天水镇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藉口西秦山林果产业示范园区、汪川古集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牡丹宝峰山油用牡丹基地等大规模、利长远、促增收的富民工程,形成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必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今年全区新建以核桃、苹果、大樱桃为主的果品基地6.33万亩。
蔬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实施西菜南移战略,加快开辟新的设施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大露蔬菜和高原夏菜,充分发掘我区西南部蔬菜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模。牡丹镇香菇基地、大门镇设施蔬菜大棚基地、杨家寺高原夏菜基地等配套设施齐全,建设规模大,为全区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典范。今年全区种植蔬菜达16万亩。
畜牧养殖成效显著。按照“紧扣一个中心、落实三大措施、强化四项支撑、狠抓六项重点工作”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畜牧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发展骨干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94.92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1526吨,完成畜牧业总产值4.87亿元,实现人均牧业收入1120元。
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逐步引导农民退耕还药材、林地套药材、调整结构种药材,中药材产业不断壮大。今年全区种植中药材7.5万亩,秦岭连翘、大门藏柴胡、杨家寺白芨等成为了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劳务产业稳步提升。不断提升技能型、智能型和成建制劳动力输转比例,全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704人次,输转劳务11.3万人,创劳务收入18.98亿元。
【建设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近年来,秦州区按照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总体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片带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采取“政府投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筹资办法,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等项目,建成了娘娘坝钱家坝村丝路风情小镇、平南孙集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杨家寺芦水新村、大门上街村、皂郊徐家店、秦岭关砚、虎林、齐寿九源、黑沟、太京丁家门、关子西华、玉泉皇城以及李官湾等一批新农村,一座座庭院新颖别致,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依托省、市“千村美丽、万村整洁”项目,建成了秦岭竹林、天水铁堂峡、平南王坡、藉口上磨、娘娘坝南峪及赵峡、太京二十铺及郭家坪、齐寿曹集、中梁座崖等文明整洁的美丽乡村,一批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得到改造提升,展现出了“白墙灰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田园景观,在秦州农村大地上书写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浓浓乡情。

【强化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交通道路建设,启动实施了310国道秦州段改造升级以及罗牡支线、秦红公路、稍平公路、牡太路、平大路等一些重大交通项目,农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基本实现全覆盖,道路网络四通八达,通往田间地头的产业路纵横交错,群众出行、农产品运输更加便利便捷,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产业路465公里,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覆盖,总里程达1632.16公里。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堤防建设、河道治理、节水灌溉以及农村安全饮水等工作,建设堤防135.5公里,新修梯田31.04万亩,解决了2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突出党建引领干事创业氛围空前浓厚】
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唱响了时代进步的主旋律,凝聚了促进发展的正能量。坚持能上能下的鲜明用人导向,出台了实绩考核和作风效能问责等一系列办法,开展“大查大比”活动,推进双向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战场选将”“赛场选马”,树立了抓班子研判干部、用实绩考核干部、用绩效评价干部、看能力选拔干部的“风向标”,在全区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抓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凝聚加快发展的向心力,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