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拥工作是连接军地之间的桥梁,关系到国防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秦州区以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为目标,坚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思路,在夯实创建基础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模式上做文章,着力推动多轮驱动融合发展新路子,推进双拥工作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转型,开创了全区双拥工作组织更强、基础更实、特色更亮的新局面。
三个到位筑牢双拥基石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区委、区政府和驻区各部队历来高度重视双拥创建工作,按照“党委议军、书记挂帅、军地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创建”的要求,始终坚持三个到位,保障双拥工作高质量开展。
工作部署到位。坚持党委议军制度,区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双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及时调整加强双拥工作机构,保证工作人员、阵地和经费。
组织领导到位。全区各双拥创建单位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与驻军部队结对共建、互办实事,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区乡(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为全区双拥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资金保障到位。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双拥经费保障力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双拥经费进行增加补充,各创建单位、乡镇(街道)也积极统筹资金支持双拥创建工作。区财政把双拥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68万元用于双拥创建活动经费、慰问部队、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列支15万元用于科技、教育、文化拥军,列支200多万元用于退役士兵培训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兵役优待补助金的发放,双拥工作资金保障安全有力。

三个着力营造双拥氛围
自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目标确定以来,全区上下围绕这一目标,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方式,在构建宣传格局、打造宣传品牌、创新宣传载体、巩固国防教育上做足文章,双拥创建目标深入人心,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氛围更加浓厚。
着力打造多维宣传格局。秦州区充分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国防、双拥宣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每年的双拥宣传月、国防教育日、“八一”节之际,全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通过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创办“军营内外”栏目等多种形式,宣传国防知识,宣传支持国防建设、献身国防事业的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双拥社会氛围。同时,在区级新闻媒体开办双拥工作专栏,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为主题,采编、刊播双拥系列宣传稿件,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和影像报道,传递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一幕幕生动画面,使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着力打造双拥宣教品牌。为积极打造“双拥城”品牌,秦州区组织宣传、文广、民政等部门摄制了反映全区双拥共建工作的大型专题片,在市区主干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设置了大型双拥标牌15个,与68202部队建成双拥宣传“连心桥”,在藉河风情线利用灯箱路牌建成双拥宣传路,在街道、社区等服务场所设立双拥宣传橱窗40个,在医院、购物广场、各公交站点及各旅游景点等服务窗口设立、更新军人免费、军人优先、残疾军人专座等标牌1000多个,“双拥城”品牌效益不断显现。
着力打造国防教育主阵地。秦州区先后投资30多万元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程,建成完善了邓宝珊纪念馆、南山烈士陵园、张辉烈士墓、天水镇烈士陵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军事日”活动,组织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国防教育,定期举行“三防”常识和国防教育,每年秋季开学对新生开展军训,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军民的爱国拥军热情。

四个全面做好优抚安置
解决好优抚对象的切身利益问题是秦州区双拥工作的又一大特色。在双拥优抚方面秦州区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双拥优抚的“10个100%”。
优抚补助标准全面落实。秦州区建立健全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人员,通过个人申请、社区和村委会调查,由乡镇、街道审核,民政部门审批,使享受抚恤补助人员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各类型抚恤对象生活补助都做到了及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统筹安排公益性岗位200多个、经济适用房139套、廉租房41套,积极解决参战人员和复员干部等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困难。
困难优抚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为了保障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秦州区对依靠定期抚恤补助生活仍有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及时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优先纳保,保证其生活不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
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为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秦州区建立了以“医疗优待减免、门诊差额补助、医院参保报销、重病实施救助”为主体的优抚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启动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每年组织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每年组织开展两次为重点优抚对象“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在退役士兵安置方面,秦州区采取指令性安置就业、自谋职业和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确保了安置政策的公开、公正、公平实施。同时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上下功夫,依托区委党校、区人社局就业培训中心、汽车驾驶学校和市职业技术学校,对778名退役士兵开展职业教育和以汽车驾驶、电子计算机等为主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能力。
坚持互办实事推动融合发展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近年来,秦州区坚持把军民融合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安全稳定、推动区域发展的基础工作,以军地团结发展为主线,以国防动员为重点,开创了富有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秦州区以创建学习型军营为载体,协调科技、教育、农业等部门为部队举办科技讲座20多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才400多人次,积极为军队科技兴训提供设备保障,为武警天水支队秦州中队和市公安消防支队天水郡中队各捐助电子阅览室一个,确立11个部门为科技拥军单位;先后出资660多万元,用于驻区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抢险器材购置和医疗生活补助,为部队赠送了价值80多万元的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图书等学习生活用品;多年来,在“八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对驻区部队、军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
民拥军,军爱民。人民部队始终站在急难险重关头的最前沿,2012年岷县受灾、2013年7月、娘娘坝发生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天水连霍高速太阳山隧道重大交通事故,驻区部队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救治人员,疏通河道、加固修复桥梁等。区上开展“双联”行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驻区部队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拆除倒塌危房废墟、捐助化肥、出资整修道路、开展“助学兴教”和“结对帮扶”活动,消防特勤中队与东关街道4名孤寡老人结成“扶老助残对子”,照顾高岚岚、王香莲、刘毓珍3位孤寡老人长达10年之久。
真心的关爱换来真情的回报。驻区部队官兵视驻地为第二故乡,甘当生力军,倾注真感情。在全区“三城联创”和“藉河风情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期间,68202部队、预备役旅等驻区部队累计出动兵力2.1万人次,完成2.3万方土石挖掘和调运任务,清理河道垃圾500余吨,平整场地10万平方米,植树种花4万条株,清运垃圾1万多吨。在造林绿化期间,天水郡消防中队抽调车辆、人员,先后送水2100余吨。每年“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伏羲文化旅游节”等庆典活动和敏感时期,驻区部队均参与安保值勤,用实际行动保证了一方平安。
军爱民民拥军,双拥共建情意长。地方为部队提供保障,驻区部队也参加地方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如今,全区军民正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用真情演绎双拥共建的传奇,双拥之花将在这里绽放得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