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
打造西秦山万亩经果新地带
西秦山位于秦州区藉河上游南岸,西秦岭余脉北侧,东起藉口镇郑集寨村,西至秦岭乡白集寨村,是一条绵延40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的集中连片特困带。海拔1400米—1890米,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年均气温6—11℃,年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600mm。区域内分布着藉口镇郑集寨村、曹杜村、楯子滩村和秦岭乡白集寨村及牡丹镇杜白村等3乡镇11村26个自然村,共有3056户13749人,有贫困户1283户5637人,耕地面积36303亩,人均2.64亩。
近年来,秦州区紧盯省、市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和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战略调整,以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的责任担当,以及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适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论证,认为该区域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宜于苹果、核桃等经济果树生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发展果品生产。由政府牵头引进了天水仲林果品有限公司、天水百富佳果品有限公司等3家果品公司,作为带动果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每年为农户按每亩380元的标准提供资金补助,补助年限为5年,到果树挂果收益为止。同时,公司确定专人,对农户开展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管,果品成熟后,公司以市场价收购农户果品,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这种创新型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了“四方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即使公司有了稳定的产品来源,基地有了资金和技术扶持,农户有了产品销路,市场有了产品对接,可实现四方共赢。
区扶贫办为该区域农户提供果树苗木,对农户进行果树栽培管理和技术培训。目前基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1万多亩,并且还在继续扩大规模,吸收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加入,计划在未来3年内,基地果园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实现果树适宜区全覆盖。盛果期,苹果亩产2000公斤以上,以市场价每公斤5元计算,亩均增收10000元以上;核桃亩产200公斤以上,按照每公斤20元计算,亩均增收在4000元以上。
秦州区把西秦山这一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放在全区大扶贫的整体框架考量,以实现藉河上游南北两山果品带两翼齐飞的战略目标。目前,已建成的藉河上游北岸藉关梁两万亩干鲜果品基地,覆盖藉口镇的高庙村和关子镇的孙家坡村等2乡镇13村2026户9510人。藉关梁两万亩干鲜果品基地与藉河上游南岸西秦山片区万亩果品基地的共同发展,必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秦州区采取六项措施,建设西秦山这一惠及3乡镇11村贫困农户的富民产业经果带。
一是调研论证定项目。区扶贫办邀请果业、农业、水务、国土、交运、果品交易公司等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调研工作组,所在乡镇主要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积极配合,在西秦山片区的11个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论证,通过“把脉严判,广听民意,因地制宜,会商拍板,精准定位”的战略思考,以藉口镇曹杜村为分水岭,西面延伸到秦岭乡白集寨村海拔1600—1700米之间的区域栽植核桃,建核桃基地;以东延伸到郑集寨村海拔1360—1600米之间的广大区域建设苹果基地。既符合西秦山区域小气候的特点和苹果与核桃各自的生长习性,更符合这一区域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
二是瞄准市场立项目。瞄准秦州区四十铺果品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占地面积80余亩,果品上市期达6个月,云集了山东、广东、四川等20余省的客商近百家,日输送鲜果500余吨。在该市场交易的果农涉及藉口、太京、中梁等6乡镇,果品旺季日交易量达1000余吨,是全市果品交易最活跃的市场之一,70%的鲜果出口东南亚等地区。这就为今后西秦山基地果品的销路找到了赚钱的 “娘家”,也为这里的农民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打通了致富通道。
三是干群同心建项目。用脚板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描绘每一幅致富蓝图,用细心收集贫困群众零散广泛的意见,梳理归纳普遍而共性的认识,形成工作决策的科学定位,是扶贫工作者扎实开展群众参与式攻坚克难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从世纪之初的召开群众大会,用投玉米粒计数投票选项目的办法,到如今的用微信平台和网络通道表达群众意愿的新手段,都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今年春季建园过程中,这7个村的群众投入劳力2200多人次,部分家中主要劳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在挖坑栽植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区扶贫办和乡镇干部带上工具,帮助农户挖坑栽树覆膜,大干半月时间,顺利完成了春季的建园任务。
四是创新模式活项目。“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创新机制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信誉度高、主营业务与当地最适宜发展的产业相吻合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由贫困户拿出土地,政府提供项目扶持,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建设产业基地。基地建成后由龙头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制定详细的生产技术规程,并派技术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基地的土地经营权、土地上产品所有权都不变,全归农户所有,农户只需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产品随行就市,按市场价由企业回收。
五是统一标准强项目。坚持“四不栽”和“五统一”的原则建园。“四不栽”即:没有规划放线的不栽,丰产坑验收不合格的不栽,熟土不回填的不栽,苗木质量不合格的不栽。“五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整地打点,统一挖坑栽植,统一覆膜浇水,统一精细管理。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
六是技术培训管项目。扶贫办采取组织群众到林果大乡参观学习,邀请区果业局高级农艺师举办培训班等方法,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了群众栽植和管理技术水平,为核桃和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前,区上整合相关涉农项目,在西秦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硬化道路。在东起藉口镇郑集寨村,西至秦岭乡白集寨村40公里范围内,已经修建了一条4.5米宽的硬化水泥路,方便了果品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实施安全饮水。发源于杨家寺乡彭文村和跃马村的海拔2000米山沟的两股泉水,用口径225mm的管道通过自然落差,横贯西秦山梁,覆盖沿途的白集寨、曹杜村、郑集寨村等7村的3056户,惠及13749人。也将为这里的果品基地提供生命之水。三是梯田建设。扶贫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共同实施,将该区域的耕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区域内已经实现了“四化”,即道路水泥化、耕地梯田化、梯田果园化、饮水自来化。在未来五年,随着以水、电、路、房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配套建设文体、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的不断改善,该区域的11村及周边贫困村必将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举目西秦山,这种“一山连三镇,东西各不同,东边鲜果艳,西边干果丰”的果品基地建设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西秦山建设成为“春有百花绽放,夏有绿叶遍地,秋有果实累累,冬有银装素裹”,四时之景常新,四季美丽如画,四时乐趣无穷的经果长廊和生态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