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路上勇担当
秦州区7•25暴洪泥石流灾害避险安置工作纪实

(秦州区外宣办 彭高峰)一个月连续四次强降雨,伴随地震和泥石流灾害,洪峰量创百年之最,特别是秦州区娘娘坝镇,日降雨量超过全区全年总量,四处洪流汪洋,农田淹没,道路冲毁,山体滑坡,民房垮塌,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危急时刻,秦州区启动抢险救灾预案,紧急避险转移、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全力维护群众生命安全,一场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安全护卫战役全面展开……

大灾面前,群众的安危高于一切
7月25日,暴洪泥石流漫过娘娘坝部分村庄,进出口的道路被316国道沿线郭家鞍子等多处山体滑坡封死,通村水泥路和便道严重冲毁,通讯中断,村与村之间失去联系,乡镇与外界完全隔绝,娘娘坝变成一座“孤岛”。
秦州区紧急调动驻区部队和相关部门,赶赴增援,疏通进出口道路。娘娘坝镇党委、镇政府及时组织自救,派干部结队步行前往各村察看灾情,引导群众往安全地带撤离。
救援队伍进去的时候,镇政府所在地的娘娘坝村山体多处滑坡,河道与农田混淆,道路上泥沙翻涌,一些房屋被水冲毁,泥水涌上半墙。好在群众都撤离到镇政府周围开阔地带……
市、区领导看到还在持续上涨的河流,四处漫涌的泥沙,随时有可能滑落的山坡,忧心衷衷:“群众不撤离出去,随时都有危险。”
秦州区在娘娘坝镇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全面做好抢险救援的同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受灾群众避险转移和安置问题,在皂郊中学、兴隆小学等城郊地带设立避险点,调动执法车辆54台次,转移受灾群众客车384辆次,安排专人引导疏散,从25日开始,每天往返向避险点运送受灾群众。在娘娘坝镇政府、卫生院、李子林场等安全开阔地带搭建帐篷,集中安置受灾群众。
与此同时,组织两支搜救突击队,翻山涉水,从树上荡过去,或者爬电线杆子,攀附电线电缆蹚水过河,进入失去联系的村庄,组织群众避险转移,经过二十多小时的艰难搜索,终于向指挥部传出一封“平安书”:长河、杜家庄、沟门等村基础设施损失严重,幸无人员伤亡。齐寿等其他各乡镇,也都成立抢险救援队伍,认真排摸受灾情况和地质灾害,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派专人24小时监控,组织群众疏散撤离危险区域。
7•25暴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以来,采取投亲靠友分散转移、集中避险转移的方式,设立11个避险安置点,紧急避险转移群众4398户16841人,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医就、有住所
把受灾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还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送来大米、面粉、蔬菜、矿泉水、方便面、衣服和被褥;驻区部队、民兵、企事业以及专业救援队赶到现场救援,解救受困群众,帮助恢复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疏散转移受灾群众,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志愿者到避险点打扫卫生、帮助受灾群众;心里援助专家免费为群众开展心里健康筛查和救治,引导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
秦州区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拨帐篷、床铺、被褥,往各避险点运送食品蔬菜,派水车给各受灾村临时运送自来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各个避险点、安置点上,搭建灶房,组织专人负责群众生活,24小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开水,保证一日三餐,让群众能吃上热饭。武警支队等部队将炊事车开进安置点,为群众提供米饭、炒菜等食品。皂郊镇、太京镇等乡镇全力做好娘娘坝灾民临时避险工作,为受灾群众做好服务,让群众有地方住、有水喝、有饭吃。
在兴隆小学避险点,有一个义务女工叫陈桂兰,是兴隆村村民,她拿来自家的舀水勺、消毒液、方便面等,帮助兴隆小学避险点群众做饭;8月1日上午,在秦州区太京中学避险点,92名儿童唱着“生日快乐”歌,分蛋糕、送祝福为受灾儿童过生日……避险点群众互帮互助,当地群众热心帮扶,他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营造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
保证受灾群众衣食住的同时,全面做好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在各个临时避险点设立了医疗和防疫服务点,24小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整合医护力量,组成医疗抢险救援队,奔赴一线抢救生命,开展医疗救助,及时转运伤员,转诊病人,免费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在各个安置点熬制预防暑热、流感、腹泻的中药,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服用,防止发生疾病。同时,加强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工作,每天在各个安置点进行防疫消毒,对安置点的饮用水水源进行水质化验。积极在灾区和灾民安置点开展健康教育,邀请省市专家组到灾民安置点上举办健康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个安置点每天派驻两名食品监督员,从防蚊蝇设施、餐饮具消毒、食材原料审查、供餐食品留样等各方面进行监管。

完善包抓制度,全力做好受灾群众的服务保障
围绕“全心全意服务受灾群众”这一中心,落实“一岗双责”制,24小时值班,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在各个避险点蹲点负责,皂郊、太京、藉口镇、林业局和部分学校、卫生院抽调干部到避险点服务。同时,将受灾严重的村划分成14个片区,与14个区直部门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对子,从排摸灾情、疏散转移到避险安置,全程进行帮扶。从各部门抽调100名干部,配合乡、村干部,驻扎到娘娘坝镇96个受灾村,逐户开展灾情排摸、人员转移、政策宣传,劝导留守群众撤出危险区域,引导群众疏散转移。
在娘娘坝镇内5个集中安置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会,设置办公室、卫生组、采购组、维修组、后勤组、运输组等组织机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及时广泛听取受灾群众诉求,尽力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集中安置点防盗、防火、防电、防雨、防疫等工作,确保集中安置点社会治安稳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6个避险点,又抽调工作人员,做好生活、医疗、卫生等各项服务。“我们抽调教师、乡村干部、公安民警360多人,分成协调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后勤保障四个工作组,在娘娘坝镇之外的六个避险点全天候服务。”区政府副区长曹亚玲介绍说,“各个避险点受灾群众生活井然有序,思想情绪稳定,没有疫情发生。”

出台过渡安置方案,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在紧急避险转移、深入排摸灾情和地质灾害的基础上,秦州区从各受灾乡镇、村、户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7•25暴洪群发性地质灾害灾民生活过渡安置方案》,对房屋倒塌再无房屋居住的灾民,形成危房再无房屋居住的灾民,因地质灾害、不能居住且再无房屋居住的灾民,将采取建立灾民分散安置点,鼓励灾民投亲靠友、租房等方式妥善安置生活。
“对自行租房的受灾群众,每户每月发放150元住房补助和每人每天10元生活补助;对不愿投亲靠友、自己无法解决住房的,我们动员除娘娘坝、玉泉之外的其他乡镇,由乡镇政府出面出租安全地带农户房屋,供受灾群众过渡居住。”区政府副区长曹亚玲说,“同时,通过发放奖金等方式,鼓励受灾群众自行自行安置。截止目前,前期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的受灾群众,以及各个避险点的受灾群众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记者在避险安置点听到,群众也都赞同政府的过渡安置方案。他们纷纷说:“党和政府给我们吃的、穿的和住的,帮助我们租房,发生活补贴,我们不能啥都等政府。灾难总会过去,有党的好政策,我们自己也要积极努力,尽快腾出身子出去打工,争取早日重建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