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外宣办)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纪念日。在秦州区盛源社区,有一位爱管“闲事”的“活雷锋”于大妈,在居民眼中,哪里有“闲事”,哪里就有她的影子。
“其实我真的没做什么,还让你这么辛苦跑来采访……”
3月1日下午,按照约好2点半的时间记者来到盛源社区,没想到于大妈早在一小时前就候着了,见到记者,她自然地伸出手来,一边拉起记者的手一边说道起来。
于大妈名叫于冬梅,是盛源小区一位68岁的普通居民,她平时没什么兴趣爱好,唯一的“毛病”就是爱操心、爱管“闲事”,见到谁家有困难,要是不去帮忙,心里总是一个疙瘩,别提有多难受。为此,大家又送给她一个“义工”的称号。
“我也不懂什么叫‘义工’,但只要是自己做的事能帮到别人,我心里就舒服、高兴!”于大妈笑呵呵地说着,脸上充满了自豪。
一切还得从她住进盛源小区说起。
1995年,于冬梅从原西关纸箱厂买断下岗后住进盛源小区。六十几平米的房子,住着她和老伴、小女儿一家,生活虽说不算富裕,但日子却过得和和美美。她记得当时盛源社区刚成立,各项工作还未进入正轨,一次一位社区干事见她既热心又有空闲,便邀请她当社区居民组长,于冬梅愉快地答应了,并从此成为社区一名“编外职工”。
2003年,小区居民高国喜的丈夫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而她16岁的儿子正在上高中,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一度使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于冬梅知道后,经过与社区联系,主动承担起为高国喜家募捐的重任。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她和朋友顶着纷纷大雪,先是在小区院内和临街商铺门口张贴倡议书,抱着自制的捐款箱动员左邻右舍捐款,后又四处奔走,整整三天下来,共筹到捐款6000元。接到这6000元救命款的那一刻,高国喜感动地泪流满面。
“当时6000元善款对于高国喜丈夫的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最终还是没有挽回他的生命,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当时就想:做好人就要做到底,不然她们孤儿寡妇的该怎么办?”于是,于冬梅又帮助高国喜料理了她丈夫的后事。如今,高国喜虽已搬走,但逢年过节还会来看望于冬梅,她已经把于冬梅当成自己的亲人。每当忆起往事,高国喜总是说:“当初如果没有于大妈的帮助,我根本熬不到今天。”
马彩玉是小区里一位80岁的回族老人,她患有心脏病、肺气肿,需常年吃药、定期去医院检查。由于其子女常年在外工作,无法照顾老人,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于冬梅就主动去找马彩玉,定期搀扶她到医院检查。排队、挂号、缴费、联系医生、取药……像亲人一样照顾着马彩玉。马彩玉不识字,领取社保金就成了大难题,每月一到领取社保金的日子,于冬梅就搀扶马彩玉一起到银行给老人取钱,并送她安全回家。时间一长,银行工作人员都熟悉了这对“老姐妹”。

平日里,只要听说国家有惠民政策出台,于冬梅便会主动承担起义务宣传员的工作。2011年年底,区上给城乡居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当时,部分居民思想上有顾虑,不想参保。于是,她拎起那已经磨损褪了色的“工作包”,装上宣传资料,出东家进西家,苦口婆心地宣传,最终使居民很快打消了心里的疑虑,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养老保险。但凡是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于冬梅更是义不容辞,总是第一个参加。她常跟社区干部开玩笑说:“社区义务劳动不叫我,我跟你们急”。这么多年来,于冬梅始终觉得,只要自己腿脚灵便,多参加社会劳动,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环境面貌,同时又能锻炼身体,可谓一举两得。社区居民肖秀英、王秀秀、杨桂莲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每到低保盖章的时候,于冬梅就会操她们的心,会主动上门替她们盖章签字。平时不论哪位老人买米买面,只要碰到,于冬梅就一定要帮忙送到家中。“只要冬梅在,我们就安心。”老人们的这句话,对于冬梅而言,是帮助过的人对她最多、最好的评价。
在盛源社区,于冬梅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工作,那就是义务给去世了的人穿衣送终。当记者问及她是如何会做,并做到不避讳、害怕时,她笑笑说:“一开始我也不会,都是逼出来的。遇到这种事,年轻人难免急得慌了手脚,来找我你说我能不帮吗?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给去世的人穿衣服一点也不害怕,其实只要掌握了规律也不难!”短短几年间,于冬梅已经义务给四五户去世的邻居穿衣送终。
除了帮助社区里的居民,于冬梅还把温暖传递给其他人。一次,她乘公交车时捡到一个一万七千元的农行存折,几经周折,找到了市三中的失主。面对失主的感谢,她婉言拒绝。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从电视新闻里看到那么多受灾群众缺衣少食,她走出家门,动员左邻右舍、辖区个体经营户给灾区募捐,短短十多天就筹集到2000多元善款及60多件衣物,全部通过社区送到灾区。
一段时间,为了能增加家里的收入,尽快还清买房欠下的按揭贷款,于冬梅承包了花鸟市场的一处公厕。一天,她早晨六点打扫卫生时看到市场一位男商户躺在地上,开始她还以为是喝醉了酒,等上前仔细一看,才发现倒在地上的人已奄奄一息。她一边联系附近商户,一边赶忙把该男子搬到干净地方,并用卫生纸给他擦洗干净身上的污物,穿好衣服,一直守护着等人前来抢救。该商户因心脏病突发最终没有抢救回来,死者家属听说了于冬梅所做的事后,要给她钱表示重谢,于冬梅却说:“这个世上谁都会遇到困难,能伸手帮助别人也是一种福气,而不是要等别人的感谢。”
用居民张师傅的话讲,于大姐热心着哩,十多年来,无论是谁,无论黑天白天,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她从来就没有嫌麻烦推辞过。当有人问起她这样做究竟图个啥时,她就爽朗地说:“啥都不图,就图个高兴,心里快乐就行。”
于冬梅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些事,老伴和孩子们的支持最大,她的老伴既是省劳模又是市劳模,每次邻居有事找她,老伴总会理解地说:“家里的事是小事,啥时做都行,你先去帮别人。”小区门房的看门人因家中有事回老家,晚上于冬梅会拉着老伴义务值班,他俩一个看前门,一个看后门,兢兢业业,老伴从不抱怨。每每说到这些,于冬梅眼中便流露出一丝欣慰。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如果能时时处处从小事做起,数十年如一日,为别人着想,不厌其烦的帮助弱者,需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和坚定的毅力。
于冬梅却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没什么,她说:“我是山东人,说话直,谁不对我就批评,谁做的好我就表扬,直言不讳,但我觉得自己走到哪里,别人都对我好。平日里,社区里的大人、小孩都愿意跟我沟通,也从不计较我批评他们。每天进出小区,听到孩子们叫我于奶奶,年轻人叫我于阿姨,我就高兴。他们对我好一分,我就该有十分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