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红门铸警魂
——记敬业奉献模范天水市公安消防支队七里墩中队指导员张英国

(秦州区外宣办)张英国,男,现年30岁,中共党员、甘肃金昌人,2001年12月入伍,现任天水市公安消防支队七里墩中队指导员。多年来,他牢记宗旨、在本职岗位上谱写了一名消防警官的及不平凡的业绩。
忠诚 抢险救援当先锋
在天水消防部队工作8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手抓队伍,一手抓工作,带领全队官兵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开拓进取,为维护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不懈努力。消防部队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特殊战斗集体,担负着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近8年来,张英国带领部队官兵共参加灭火战斗500余次,抢险救援18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120余人,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安全保卫和执勤灭火任务。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书写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英雄赞歌。
2009年6月17日中午,天水市秦州区东十里铺一锅炉厂仓库发生火灾,作为辖区中队,张英国第一时间带领20名官兵赶赴现场实施扑救。
由于火势大、易燃物多,官兵们到场后,大火烧穿四周的窗户后火焰直冒房檐,严重威胁着周围仓库和居民住户的安全。张英国带领火情侦察组深入现场进行侦查,并根据周围情况和火势发展蔓延的方向,制定灭火作战任务。经侦查,这座长50米、宽13米、高10米的砖混结构仓库堆放着大量床垫、沙发、木材等可燃物品。据了解仓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墙体已出现裂缝现象,附近的民房毗连着仓库,且多为老式砖木结构,很容易燃烧蔓延。同时通过询问该厂负责人得知所幸无人员被困后。参战官兵在张英国的指挥下,迅速出动3支水枪深入内部进行强攻灭火。经过2个多小时的英勇奋战,中队官兵与增援力量一道成功扑灭火大火,挽救损失百余万元。
2010年8月12日,秦州区遭遇近年来最强暴雨袭击,局部出现1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顷刻间,河水疯涨、房屋倒塌、群众被困、道路冲毁、线路中断……!凌晨5时12分,天水市公安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娘娘坝镇大桥村(距天水市约50公里)遭受山洪袭击,3户受灾,张英国带领官兵前往灾区救援,到达现场后,发现6人被困于洪水当中,焦急万分,救援人员立即着手开展营救工作,尽管水流湍急,但官兵们还是分批成功将6人救出并疏散到安全地带,并立即赶往受灾最为严重之一的柳林村继续抢险救援。
救援人员闻听距离柳林村约10公里处的沟门村,有一条宽为50-60米的河,河对岸有50多人被困,张英国果断命令组织人员携带工具立即实施救援,并徒步前往娘娘坝镇杜家庄,由于洪水冲断了桥梁,官兵们在成功渡河后,大约又徒步前行10公里才到达现场,一路上淤泥堆积,携带救援器材的官兵步行十分困难,张指导员边走边鼓励着大家,尽管全身到处被泥水打湿,脚被战靴里面的泥沙刮擦着,仍然强忍着疼痛和疲劳,带领官兵利用班用安全绳成功解救出河对岸被困的6名群众(成人3名,小孩3名),当看到小男孩被母亲抱起来时流露出的眼神,现场的官兵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在成功实施救援后,他又带领官兵立即返回支援柳林村,分组在柳林村清理河床下游五十余家受灾户院内积水,官兵们帮助老乡将地势低洼的粮食慢慢转移,一脸盆、一水桶地清理院内积水,同时及时将受灾户家中的贵重物品转移,以防房屋倒塌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救援的队伍在会合后,还是挨家挨户地帮助老百姓转移物资,尽最大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此次救援,抢救被困群众14人,疏散群众100余人,抢救转移粮食3000多公斤,其它财产价值8万余万元。
警魂:顽强拼搏做表率
2009年的一天深夜,新婚不久的妻子高烧不退,不料刚好赶上他有灭火任务,张英国毫不犹豫地登上消防车和战士们奔向火场,想起来这些年他欠妻子和孩子的真是太多太多……
军人意味着奉献,作为中队主官的张英国他经常面对的是既要履行使命重责,又要善待家庭的责任。大丈夫忠孝不能两全,在他心里深深的扎下了这一现实之根。每每遇到大家的责任和小家的亲情出现选择时,他总是义无反顾的,听命于神圣职责的召唤,爱妻和父母的无声怨言他总是在事后耐心劝导,利用少有的休息时间多陪陪她们,以无言的行动化解了这一无止尽的怨言,他工作任务一次次的完成和成绩一次次的刷新,倍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官兵们的好评。他常说:“我在保护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同时,我也深深的爱着我的家人,因为有了她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胜任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做为基层带兵人,因为长时间基层的单调生活和枯燥生活,让他更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张英国从警校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中队工作,这一工作就是8年。8年,他以队为家,从一名刚刚分配到基层的中队的实习干部到中队主官,这8年他付出地太多太多,也就是有了这8年,他从一颗无名小草,成长一颗官兵心中地参天大树。工作中的张英国以“严”字入手,从“爱”字出发,从“帮”字做起,团结中队党支部“一班人”努力工作,为中队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其身正其令行,其身不正其令不行。”在各项工作中要求战士做到的,张英国首先要求自己必须做到,训练场上战士练一遍,他就练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跟着张指导员干工作我们心里踏实,”中队战士苏永岩如是说道。张英国身先士卒的模范成了指挥官兵无声的哨音。
在部队管理教育中,他更是一丝不苟,大胆创新,严格要求,力争上游,做到一碗水端平,按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管人办事,从未有半点马虎;生活中,他对每一位战士关怀有加,知冷知暖,帮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顾虑和生活中的困难,官兵都说张英国不仅是指导员,更是他们的兄长。在部队正规化建设中,他带头遵守《部队目标化管理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用无声的命令调动了全队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部队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政治是部队建设之“纲”,文化是部队建设之“魂”。他依托俱乐部建设为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起点逐渐打造从“文化娱人”到“文化育人”的文化建警之路。2011年8月份,经过他多方凑集资金,率先在全省消防部队成立了全省消防部队首支舞狮队,并且多方聘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舞狮队已经成为支队警营文化建设的亮点,在支队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中,参与演出,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同年12月,他又组织在全支队范围内成立了天水消防管乐队,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练兵和工作积极性。为了规范灭火抢险救援战斗程序,完善作战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他带领官兵深入开展了以体能、技能、辖区“六熟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大练兵活动,激发了官兵练兵热情。使官兵参训率达98%,合格率达95%,优秀率达92%。同时他鼓励引导官兵以多种形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军地两用技能,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已有8人自学拿到大专以上文凭,38人参加了军地两用技能培训,中队汽车驾驶、电器修理、等级厨师、计算机管理、新闻写作人才不断涌现。中队官兵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先后8次受到总队、支队的表彰奖励。
爱心:一心为民做贡献
驻地是部队官兵的第二故乡,多年来,在张英国的心里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群众反映的问题他都要尽力去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他都要尽力去帮助。2011年5月,秦州区一居民小居因供水管道出现故障,连续几天无法供水,一时间水成了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他及时向支队汇报情况,每天派1台消防车早、晚二次为群众义务送水,连续5天送水150余吨,2万余居民群众喝上了消防官兵送来的救命水。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还是消防队的同志好呀”。天水电视台和《天水日报》也对此事做了报道。
多年来,他和中队官兵一直照顾着辖区3位孤寡老人,定期为老人换洗衣服,打扫卫生,每月按时给老人买米、买面,老人有病他和战友们经常陪老人到医院治疗。近几年,中队官兵为老人捐款捐物超过5000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照顾老人的传统却一直保持着。72岁的李大妈说:有张指导员和中队官兵的照顾,我过得很好。多年来,张英国还带头和中队官兵连续几年坚持义务献血,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走上街头,冲洗各类公共设施。用实际行动在社会上树立了消防官兵心系驻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多次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表彰。中队多次受到各级的表彰奖励。
面对众多的荣誉,张英国没有迷失方向,他平静地说道:“是天水人民给予了我成长的土壤,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尽了一名消防战士应尽的职责,我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我将把党的关心和人民的厚爱化作无穷无尽的动力,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天水人民,献给我痴爱的消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