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秦州人文精神 建设特色文化大区
中共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 张明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们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推进文化惠民,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率先跨越发展、建设首善之区、创造秦州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一、全面认识秦州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增强文化自信心
秦州区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区的中心城区,是天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巨大。人类始祖伏羲氏出生于此,开人类文明之始,因此被誉为“羲皇故里”,成为华夏文明的根系所在,祭祀华夏始祖的圣地。区域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4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2处,著名的有伏羲庙、南北宅子、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纪信祠、诸葛军垒、文庙等。近年来,伏羲城、中华东西路步行街的建成和民主路、建设路、青年南北路等道路的改造,更加凸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风貌,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和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来看待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以全新的眼界来认识秦州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从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长廊的角度出发,大力开发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五大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主题,吸引全球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问祖,利用强势宣传造势,让富含特色的“秦州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切实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增强发展信心,以地域文化优势来引领群众思潮,在全区范围内营造祥和、喜庆、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文化秦州的热情,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二、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格局
农村是全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坚持把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融资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着力建设好城区、经营好城郊、发展好农村、服务好城市,促进城乡在文化发展规划、产业建设、市场运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格局。
全区目前已建成农村16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42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家书屋,在部分条件好的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年依托这些文化阵地,经常性开展“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欢乐送农家”等活动,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繁荣并不等于文化发展,全区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仍旧处在文化繁荣这个初级层面。如何找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在建设特色文化大区、实现特色文化大区向特色文化强区跨越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坚持把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率先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加强供电、网络、通讯改造升级,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努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不断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切实把握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遵循市场规律,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以传播大众文化为主,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经营实体、文化生产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向农村扩延,深度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把秦州小曲、鞭杆舞、平南唢呐、黑社火、皮影戏等地域文化通过深度加工和包装,制作成精品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要打破传统、守旧、单一的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多元文化互补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消费观念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不断促进文化产品快速流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加快特色文化大区建设,努力向特色文化强区迈进
文化是资源,是品牌,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大文化建设,必须从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形势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要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和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天水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全力实施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产业园和天水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加快建成并开放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杜甫纪念馆,完成玉泉观古建筑、贾家公馆维修改造工程,积极开辟城乡景区景点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天水关、木门道等人文历史景观开发建设,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物流联系,以伏羲文化旅游节和兰洽会、西交会为媒介,加强与关中地区的广泛联系,引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服务品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物流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流通体系;认真借鉴外地建设大文化的做法和经验,注重市场运作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逐步扩大市场化运作,促进文化产品交易、合作交流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改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民俗博物馆和城乡电影院、广播电视台建设,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力争实现全覆盖;优化文化产业和市场布局,健全完善城乡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商业街区、社区市场、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飞天雕漆、天水丝毯等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大文化产品的开发,发挥文化企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扶持和培植“十二五”骨干文化企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转化,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工业和企业文化产品生产,推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提质提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区文联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方面的引领作用,认真办好《秦州文艺》,多出精品佳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打造独具秦州魅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推进特色文化大区建设进程,努力实现由特色文化大区向特色文化强区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