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外宣办 彭高峰)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璀璨的文化资源,留下了秦州“羲皇故里”的美名;伏羲庙、胡氏民居、南郭寺、玉泉观、木门道……,广博的旅游盛地,秀出了秦州“陇上小江南”的美好风光。
秦州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星河浩瀚,旅游资源富饶,开发潜力巨大,建设朝气蓬勃。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把秦州区纳入次核心区的中心城区,给秦州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今年1—6月中旬,该区已接待游客243.4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32.3%。

秦州,这座流溢着诗意和灵气的文化旅游名城,区域内有新石器遗址十多处,有国家和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有4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2处,风景名胜众多,人文始祖伏羲庙,陇上第一名观玉泉观,杜甫流寓行吟的古刹南郭寺、飞将军李广墓、织绵回文台和保存完好的南北宅子等旅游盛景熠熠生辉,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多元化文化景观。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氏、五帝之首轩辕氏出生于此,秦州因此被誉为“羲皇故里”、“轩辕故里”,成为华夏文明的根系所在,祭祀华夏始祖的圣地。加工改造后的“天水湖”,给城市增添了碧波荡漾的新景,尤其夜光下,8000多盏照明路灯、装饰彩灯、霓虹荧幕与湖水波影叠置,更使城市风光秀丽。

近年来,该区坚持把商贸旅游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不动摇,第三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强劲。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加快商业街区开发,引进国美、苏宁等知名企业,以龙城广场、兰天城市广场、天河广场为中心的商业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平南等7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建成大型专业市场6家、社区综合市场19处,城乡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活动,多举措拉动消费增长,城乡市场持续繁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各类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景点开发,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445 %。
“十二五”期间,该区将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景点景区开发建设,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与关中地区的旅游对接,积极融入大关中、联结陇东南、辐射大西北,打造跨省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区域间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区优势,以西十里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引进一批拥有知名服务品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商贸流通企业,推动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区域工业企业联动发展,健全现代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大物流体系,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力争到“十二五”末,年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
尤其今年以来,该区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秦州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办法》,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融资的旅游产业投入机制。加快宝天、天定高速公路沿线大型宣传牌建设,突出抓好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加大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等景区开发,启动贾家公馆保护维修工程,打通南北宅子地下通道,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力争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1亿元,增长35%;以举办西交会和伏羲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全面提升商贸、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档次和水平,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8.6亿元。

截止六月中旬,该区已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上报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续建项目、玉泉观景区部队土地移交区旅游开发项目、李广墓景区综合建设项目等重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12个,争取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60万元,玉泉观、南郭寺景区各30万元,积极组织景区点、旅游企业参加了北京、西安等旅游交易会及对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天定、宝天高速公路秦州过境段设立了大型立柱广告宣传牌,建成41块大型广告牌,西十里收费站出口建成了2000平方米宣传长廊,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城市的魅力进一步得到彰显。
乘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十二五”发展的东风,在“率先跨越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思路的指引下,秦州旅游业发展的风帆日益高涨,文化旅游秀出的城市魅力,将更加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