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金钥匙”开启致富“百宝箱”
科技贡献率超过48%

(秦州区外宣办 彭高峰)今日科技,明日经济。秦州区在近年的发展中,以生动的实践成功见证了这句话。截止目前,该区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超过48%,比十五末增长了五个百分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该区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罚,先后建立了《秦州区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开发科技项目暂行办法》、《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42887人,一、二、三产人员比例达到1:1.3:1.5。
科技人才和机制的全面加强,为该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鲜活生命。该区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聘任科技特派员164名,分赴16乡镇、15个科技示范园区和7个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健全科技组织,建立区级学(协)会9个,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8个,会员达到2300多人,目前全区已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26家。加强院地院企合作,52家企事业单位与西安交大、天津市计量研究所、省农科院、甘农大、天水师院等40多家省内外科研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完成成果转化项目58项,引进高科技人才42人;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十一五”以来,区级财政共投入科技经费2481万元,直接带动社会科技投资1.1亿元。
随着科技基础的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人民群众增收的渠道更加广阔。多年的实践也使秦州人民更加坚信,只要利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就能开启致富的“百宝箱”。工农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该区不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92个,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11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1项,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仅大樱桃种植实现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食用菌、芦笋、特种玉米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应用,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
以培植优强骨干企业和发展优势集群产业为重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7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64项,专利成果转化达到90%以上。在全区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4家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通过ISO系列认证的企业总数达到41家,辖区内被国家和省级先后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2家,商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4.41亿元。
科技的带动,加速了发展,人民生活逐步迈上了富裕的轨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到年底实现11147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50.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