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现代文化具有一定实力。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加快文化资源开发步伐,逐步做大做强优势文化品牌,从而有力推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精神,为集中宣传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开发以及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报自今日起,推出《陇原文化揽胜》栏目,在栏目中,我们将陆续对陇原最具特色文化精品的历史渊源、生存现状、发展前景等内容加以介绍。
在环县,有句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窑里一喊。”说的是当地人喜爱皮影与皮影戏的普及程度。如今在环县,这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道情皮影没有像其他皮影戏种那样渐趋寂静,反而走出了窑洞、走向了成熟、走出了一片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天地。
皮影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传入环县,与其他皮影戏种相比,道情皮影是以皮影表演为形式,以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道情为演唱曲调,因吸纳了道教音乐的旋律和曲调而更显婉转悠扬。道情皮影道具简单,通常是一头毛驴走乡串户,一孔窑洞聚光收音,一盏青灯通宵明亮,.十里八乡的乡亲或坐或站,挑线者端坐前台,生旦净末丑、悲欢离合情,全在他的掌控中。
影件能在灯下活灵活现地翻转踢打、提袍甩袖,离不开雕刻艺人的好技艺。环县皮影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选用质地坚韧、透光性强的牛皮为料,经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等步骤,约六七天后,一张平整的牛皮便化身成皇冠龙衣的帝王、乌纱玉带的显贵、凤冠霞佩的后妃、布衣打扮的百姓,甚至是山水庭堂、花草虫鱼、庙宇高堂。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种原生态的道情皮影,至今不但被完整保存,且得到发扬光大。雕刻艺人由2001年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年生产各类皮影件2万多件。现有的50多家戏班300余皮影演艺人员,每年演出3000场次。2002年,环县荣膺“皮影之乡”美名。2004年7月,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个试点之一。开发小皮影、带动大产业,如今成为环县人的共识,他们相继开发出挂历、光碟、画册、口杯、地毯等40多个种类的产品。通过节会推动,环县皮影的名头越来越响。在此基础上,环县积极探寻扩大皮影商业性演出规模,实现皮影产业规模化开发、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经营等思路,将为环县皮影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