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白沙镇的田间地头里,缀满菌棒的乌亮木耳如墨玉铺展,生动绘就地摆木耳的丰收画卷。依托回归自然的栽培优势与创新管理,这方沃土不仅孕育出品质上乘的珍品,更让沉甸甸的菌棒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白沙镇桦川村地摆木耳种植点,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乌黑油亮的黑木耳从菌袋孔洞中蓬勃钻出,层层叠叠,厚实饱满。农户们忙碌穿梭其中,手指轻捻间,一朵朵肥厚鲜嫩的木耳便落入筐中。

“我们村种植地摆木耳5亩,今年木耳长势很好,产值也好,预计能产干木耳3000斤,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同时也能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就业。这两天正是木耳采摘时期,木耳长势很好,平均每天组织群众30人摘木耳,每人每天能赚80元。”白沙镇桦川村村委会副主任马万文说。
据介绍,地摆木耳具有“低门槛、高效益”的特点,相对于大棚吊袋种植,地摆木耳投入成本低,种植难度小,更易于推广,其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使产品更加接近于纯天然野生黑木耳,口感更佳,更受消费者青睐。

为保障地摆木耳的产量与质量,白沙镇专门邀请技术专家开展培训,安排技术员每日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庭院,实地指导菌棒的科学管理。同时大力推广“地摆+遮阳网”种植模式,在保障木耳充足光照与通风的基础上,有效增强了抵御强光、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土壤湿度与温度,并在灌溉、施肥等环节严格遵循绿色生态标准,确保最终产出的木耳绿色健康、品质上乘。

近年来,白沙镇紧密结合全县“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立足食用菌产业龙头乡镇定位,按照全镇“三园九点满庭院”食用菌产业布局,科学谋划积极争取第一批衔接资金,成功申报实施大田地摆木耳种植项目,在全镇14村全覆盖建成大田地摆木耳示范点9处75.5亩,投放菌棒42万棒,从项目申报、工程实施、惠农利农、技术服务、问题解决、线上直播+线下销售,全链条精耕细作,持续推动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种植的地摆木耳于5月4日陆续投产,6月中旬开始进入采摘高峰期,目前采摘晾晒好的木耳干货约24000斤。下一步,我们继续严格按照技术指导,严抓生产管理,抢抓农时使地摆木耳效益达到最好。”白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姚凤凤说。(清水融媒记者牛启坤马辉)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