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行业、管市场、管安全。清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目标,扣紧压实组织领导和措施落实两条责任链,持续抓好宣传、教育、排摸、防范、运转、管理六项任务,形成了吹哨、充电、压舱、守底、破堵、铸链“十二字诀”,着力打造依法依规经营、放心满意使用、和谐文明共享的特种设备安全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市场监管系统牢牢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准绳,持续加强电梯、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和机动车辆监管,紧盯安全隐患,及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6份,受理相关投诉举报4件,立案查处问题线索1个,有效破解特种设备“安全锁“密码”。
宣传“吹哨”,氛围营造到位。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电子屏、橱窗、展板及“3.15”等宣传平台,采取散发宣传单、现场宣讲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共组织集中宣传12次,利用现场检查跟进宣传100多次,采取电子屏滚动宣传300多次,接受咨询答复60多次,多举措吹响宣传“前哨”,持续增强了从业人员自觉守法、消费群众自觉用法的意识。
教育“充电”,创新学法到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学习牢牢抓在手上,始终以制度保证学法常态化,为规范用法奠定理论基础。坚持每次局党组会议前学法制度,通过集中15分钟的学习,教育引导班子成员增强学法的自觉性。坚持周一例会学法制度,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利用半小时学法,教育引导大家熟知法律。围绕提升监察执法能力,局党组将近80名执法人员编成25个小组,用连续两周时间每天随机选点,组织现场教学、培训和考核,形成了压力和责任共担、激励和成效共享的学习“充电”局面。
排摸“压舱”,整改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网格化动态排摸措施,将城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范围划分为6个片区,由党组成员任包片领导,业务骨干任片区组长,每组配备4到5名执法人员,常态化摸底统计各类特种设备及其使用单位,建立健全检查记录和信息报备台账,做到底数清楚明白,推出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压舱石”。围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整治,累计排查在用电梯715部使用单位67个、在用锅炉5台使用单位4个、机动叉车20辆使用单位10个、起重机械19台使用单位10个、压力容器52个使用单位12个。对经排查发现台账记录不健全、未纳入信息化应急管理系统的两类问题,全部下发安全监察指令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给予行政处罚,净化了特种设备使用市场。
防范“守底”,安全监管到位。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作用,向物业小区等电梯使用单位密集的公共区域公布举报和热线电话,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监督。引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设立运转安全服务示范岗66个,聚焦落实平安企业创建制度、居民投诉调处制度、诚信理念践行制度“三项制度”,把经营业主与消费群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创造性提出平安市场“十条公约”,覆盖所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引导其认真履行。聚焦系统平台运转,严把维保检验关,加强监管预测预警。坚持监察督促与行政处罚并举,共出动执法人员90多人次,定期检查10多次,组织约谈3次,做到防患于未然,绷紧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
运转“破堵”,工作落实到位。在坚持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同时,统筹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做到全领域无盲区。常态化安排督促各所各组队抓好辖区内特种设备的摸底、登记、上报备案,指导基层建立片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台账,局机关特种设备股建立全县总台账,动态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对现有已登记注册的设备不间断进行清理、核实,做到了数据完善。督促各单位将特种设备安全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顺畅、小区居民出入顺畅、使用单位操作顺畅、消费群众生活顺畅、职工管理教育顺畅的各个环节,不断打通“堵点盲点”,确保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落实。
管理“铸链”,靠实责任到位。每月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至少一次,明确监管任务,出台监管措施,要求班子成员分片包抓监管区域,并作出公开承诺,从党组层面扣紧压实责任链,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协同抓的领导负责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局党组统筹安排、乡镇市场监管所和城区执法组监管、使用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坚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由局长与组长、所长,组长、所长与企业负责人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任务分解靠实到18乡镇市场监管所、城区8个执法组队,整合所组队人员力量,在全系统联动执法,以逐级靠实扛牢责任的“铸链”“强链”凝聚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合力。(作者:陈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