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5日,出席天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清水代表团代表们,对《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王军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指示精神,总结工作实事求是,谋划工作既抓当前,又顾长远,报告提出的工作举措得到各位代表的一致认可。可以说,这个报告是全市上下集体努力的成果,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报告提出的目标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落实。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将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安排好“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单”,埋头苦干,抓好落实,把报告提出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直面机遇和挑战,积极谋划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清水县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无垃圾治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今后,清水县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作为,抢抓机遇,奋力进取,切实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加快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要坚定不移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谋划,苦干实干,切实提高脱贫实效,按时间节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充分发挥核桃、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好商贸物流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要加强干部群众教育管理,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多给家乡鼓劲点赞,不说泄气话,弘扬正能量,齐心协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和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清水做出不懈努力。
王正茂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实事求是、谋划2018年工作科学实际,同时围绕新时代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处处体现着爱民、富民、为民的情怀是一个主动作为、催人奋进、以人为本的报告。
今后,清水县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推动发展,确保报告的各项部署在清水落地见效。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切实提高脱贫成效,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精心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步伐。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抓好道路堤防、供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套市场、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清水县域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整合人文历史、温泉资源、美丽乡村建设等要素,着力破解交通制约瓶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将文化旅游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刘天波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客观公正、分析问题准确到位、设定目标科学合理、部署工作措施有力、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是一个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好报告。
清水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将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要聚焦全面小康目标,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力争实现年度减贫1.1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6.5%以下的目标。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三重”“三一”工作方案,全力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办好为民承诺的十个方面28项民生实事,切实增进群众福祉。
郝文杰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立意远,总结客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政策性、时代性、针对性,是一个求真务实、提振士气、凝心聚力的好报告。
报告将“工业强市”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工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更加重视营造廉洁的政企关系。重点将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谋划大布局,对“工业强市”战略进行完善调整,在重大项目上重点谋划“五大新兴产业”;二是开展大行动,重点实施产业转型优化行动、企业提质增效行动、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行动、困难企业脱困行动等,保持工业经济增长良好势头;三是营造大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强化企业家队伍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