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清水县全力实施十大工程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扎实开展,实施“十大工程”的典型经验和成功作法被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工作交流》第19期采用。
实施十大工程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推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扎实开展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双联”帮扶户李江生的养殖场)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开展以来,清水县委、县政府与省、市联系部门和干部一道,坚持紧紧围绕“八大任务”、牢牢抓住“八项重点”、认真开展“八个行动”、务求取得“八大成效”的总体思路,积极联系、帮扶全县260个贫困村、10315户特困户,全力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双联行动深入有效开展。

智力帮扶工程
思想观念落手是多数贫困村难以致富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清水先后组织四大班子成员、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展各类思想解放大讨论52场次,组织科技下乡活动448场次,培训农民18500多人次,发放农业科技知识和国家、省、市、县各类优惠政策宣传资料15万份。全县帮扶干部通过走村访户,倾听群众呼声,感知百姓冷暖,先后帮助8633户特困户制定发展计划,实现一户一策,解决特困户发展无思路的问题。 深入特困农户送政策、送知识、送信息、送科技,特别是针对特困户缺乏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的突出问题,聘请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使特困户户均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和致富领头人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水平。通过广泛引导特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致富信心,提高了贫困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双联”帮扶户李江生的养殖场)
产业帮扶工程
针对贫困村收入偏低的现状,立足建设全省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土鸡大县和天水市大菜园等目标,提出“走念畜禽经、打果品牌、发劳务财、建科技园、富全县民”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实施林果基地、全膜玉米、经作产业、马铃薯种植4个10万亩示范点,新增肉牛万头、输转劳务6万人的“4116”增粮增收富民工程为抓手,探索“地里栽果做靠山、家里养畜增收入、城里务工挣现钱”的“长短兼顾、多轮驱动”的途径,实施“单位帮抓精品园,干部帮建示范户”活动,帮助全县贫困村和特困户发展种植业18.85万亩,新建养殖小区8个,养殖畜禽2.19万头(匹、只),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5.64万亩、高山夏菜6200亩,建成干鲜果基地7.43万亩。输转劳动力5.85万人次,确保有外出务工意向的每个特困家庭都有1个以上劳动力在外务工就业,实现特困户劳务输转全覆盖。建成西灵山东扩西延3.3万亩核桃基地等65个市、县级科学发展示范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贫困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联村联户赵尧村易地搬迁新村)
项目帮扶工程
广大干部在深入走访、调研,与村“两委”和村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改变帮扶思路,转变帮扶方式,侧重以协调、联系重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因地制宜选择帮扶项目,通过大力争取和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重大项目,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使贫困村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截止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共为联系村协调落实总投资4865.49万元的交通道路、安全饮水、学校建设等项目76个,已完成投资996万元,解决帮扶资金297.4万元,推动了全县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招商帮扶工程
根据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状况,抢抓招商引资的广阔空间,大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积极引进推动村域经济强势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坚持兴办农业产业化建设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共为贫困村争取、帮建天水天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清水蔬菜基地、天水嘉泰牧业有限公司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太阳良种猪场、天水高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2个,已引进、落实资金2800万元,带动1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不仅就地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贫困村经济发展实力,还促使一大批就地务工农民致力投资创业,为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平台。

(办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金融帮扶工程
充分发挥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只能作用,着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零担保服务,切实为贫困户致富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广泛扶持发展贫困村和特困户种植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将产业大户、优秀信用户的授信限额提高到5万元,让有限的信贷规模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基金700万元,为2467户发放贷款8785万元,正在办理的1.13亿元,为群众创业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双联”行动宣传小分队深入乡镇表演节目)
文化帮扶工程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农工部、文广局、文联、团县委、教体局联合,抽调文艺工作者,利用文化小分队的形式,深入各乡镇开展以“双联”为主题的文艺宣讲28场次,组织县内著名书画家深入联系帮扶贫困村义务“献艺”30多场次,深入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表演“双联”快板、小品、歌曲180多场次,积极组织文艺骨干创作“双联”作品四大类60多篇,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丰富的文化资源奉献给农民群众,巩固扩大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合作组织帮扶工程
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结合贫困村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村和农村经纪人建立核桃、苹果、肉牛、蛋鸡、蔬菜、劳务等多方面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有效带动贫困村林果业、畜牧养殖业、经作业、劳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以“万村千乡工程”和农家店建设为依托,启动实施1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巩固扩大现有100个村级农资产品综合服务社成果,实现了农资产品和销售市场有效衔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张杨村文化广场)
基础设施帮扶工程
各联系单位与村“两委”班子紧密团结,群策群力,加强村组道路、文化设施、卫生设施、安全饮水、村阵地等公共设施建设,已帮助贫困村建成休闲文化广场3处、文化活动室36个、标准化卫生室55个,公益桥12座、道路16条62公里、桥涵33座、安全饮水工程3处、沼气924户。通过制定和实施县四大组织领导、县委委员和县直部门帮扶制度,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2个。依托项目改造农村危旧房1500户,完成机修梯田4. 22万亩。通过实施一池两改三化、易地搬迁等10大类小型差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发展焕发崭新活力。

社会帮扶工程
通过不断拓宽帮扶渠道,扩大帮扶范围,积极动员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贫困村和特困户帮扶。目前,全县10家民营企业和1100户个体工商户每家帮扶1户贫困户,共为贫困户捐款22.7万元。这些企业还积极帮助贫困村进行水利、交通、电力、通迅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立足贫困户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贫困户子女赠送图书2600册、文具1000套、书包2400个,使贫困家庭孩子能顺利上学。

党建帮扶工程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从整顿村班子入手,及时撤换和组建新的村级班子1 1个,调整补充村干部150名,增强了村级组织和聚力和战斗力,使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结合建党91周年庆祝活动,各级帮扶机关组织开展以慰问一批农村党员、开展一次党员示范岗、组织一次党建和联村联户知识竞赛、发展一批农村新党员、创建一批党建示范村和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双联”行动的内容。